
太极拳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中的内在修养之道
太极拳: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中的内在修养之道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精神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一个人生的完善基于自觉,无论是在内在的心性品质、人格心理,还是外在的事功、学问、成就方面,都必须有所修养。习练太极拳是一种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心性的修养方式。
有人说:“守常用经、处变用权、修己以道、对敌以术”,这正如太极拳中的理念;强于自己才能应对事务;明了道理才能理解术。违背了这些原则,就会被技巧束缚,不断地迷失自我,不懂得反省和调整,不知何为自然,这样就会出错很多,最终导致自身和他人的累赘,这不是真正的修养之路。
那么,“修养之道”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修”意味着美好与长远,“养”则代表调养与培育。“道”指的是通往成功必走的道路,是盗取万物而不露痕迹的一种艺术,也是天地间万物不断变化创造新的过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何使个人生命更加广阔,而非局限于一隅?方法就在于将个体生命融入到宇宙之间,以太极之道改变气质,使生命光芒四射,为人生注入至高无上的价值。
太极拳源自 道家哲学,并融合了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它体现了一种黄帝、大禹和庄子哲学在武学中的实践。“静中常养灵虚气,动时绕有盘空意”讲究的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胜快。这其中包含了心性的培育、传授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器识悟性等多方面的深度学习。在进行太极运动时,我们应该保持自然流畅神气内敛,让身体松弛劲软,使气血流通,让身心感到舒畅,没有激烈的情绪波动,这便是修身;而运气则需要沉默不浮涌,上下凝聚不滞,要保持持续不断,没有急躁的情绪干扰,这便是养性。总结来说,太极拳是一门关于“大人”的学问或称为“身心体验”的学科,它通过其美妙且善良的人生态度,对身体及精神都产生积极作用,从而造福社会。
孟子曾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然稀矣。”这个差别仅仅在于禽兽只能拥有自然界给予的生命与死亡,而人类从诞生起,即生物到社会,再到文化的人类,有着更丰富多彩的地球意识。此一不同,便让中国传统文化将人类提升至与天地平行的地位,将其置于三才(天-地-人)中,与其他生物相区别,因此中国文化也逐渐转向个体生命与价值理想得到深化。
当我们踏足太極世界,我们应当超越简单的手脚搏斗,更要探索一种内心世界,如自由翱翔的心灵境界、高尚崇高的情操境界以及玄奥精深的心灵境界等。而这一系列境界,每一步都像攀登高山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如果没有足够的心性基础及个人发展过程中幸免遭遇摧折,那么即使距离很短,也可能一辈子未能梦见此景象!然而,在浩瀚无垠的大气流转中,又至刚大至柔虚,还需突破小我的束缚,与周围环境建立情感共鸣,从而领略宇宙丰富意蕴,并追求那本真实存在但难以触摸到的“大人”的光辉状态——宛若珠玉般随手可得,无阻碍!
易简工夫终久大,但支离事业意浮沉,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的生活核心创造意义的人生,是充满真实价值且值得追求的。而我们的修養與現實生活間虽有關聯,但亦需重視基礎與進步,這樣個體生命與價值觀才會穩定,並非完全依賴外力支持(氣沉丹田),根植於內部,我們就可以自如應變於社會變動挑戰(虚领顶劲)。
认识远大的乾坤阔广开怀,同时让自己的心胸空旷新鲜,由此可以不断前进,即使站在百尺竿头,也能再进一步。我开始练习拳艺,最终发现练习成了我自身成长的一部分,用来教导他人的同时也是我自身成长的一个过程,从而成为终身学习型的人生成就一种全面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