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人教版望门投止的典故
与故事
在东汉时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张俭,以其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的品格和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望门投止”的传说。张俭字元节,其先祖曾随刘邦反秦,被封为赵王,其父亲官至江夏太守,对地方政绩有所贡献。
延熹八年(165年),张俭任职山阳郡东部督邮,负责督察纠举当地官民违法之事。在他的管辖区域内,有宦官侯览的大宅。侯览以中常侍身份被封侯,他及其家人、姻亲恃势妄为,称霸乡里。张俭查实后,上书朝廷揭发侯览及其家人的劣迹罪行,但因遭宦官手中的阻挠,一次次上书未果。
面对无效的上书和不断追捕,张俭毅然带领属下抄没侯览家,并铲平了他母亲刚修的坟茔。他再次上书言及此事,但仍未见结果。后来,因朱并等人的诬告,他与本郡24人被指控结党图谋不轨,当时正逢党锢之祸最烈,因此被迫逃亡。
窘急之中,只要看见有人家的大门,便前去投宿,这就是“望门投止”的由来。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的品德与胆量,将他收留于自己家中,即使冒着被抄家灭族的危险也愿意接纳他。张俭逃亡期间,有10余户人家的宗族皆被杀戮,而李笃等几位知名人物则因为保护他而受到牵连。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解除,张俭返回故里。但是,由于朝中权贵对他的态度,他拒绝接受任何官职,最终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政事。不久病逝于许昌,享年84岁。这段经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用以赞颂那些为了正义不怕牺牲个人的英雄形象。
在史学界,“望门投止”这一概念常用来形容那些由于主持公道或揭露腐败而遭受迫害的人物,他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一方庇护,为他们提供暂时避难的地方。这一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是初三学生学习的人文关怀教育内容之一。在学习《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等古代史籍时,这一典故经常会作为讨论话题出现,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背景下的复杂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