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唐诗韵柳宗元上永州荒凉却仍抱弱德之美

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柳宗元就具有这样一种品质。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诗栏目编辑部【七步】)

走过了繁荣昌盛、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的盛唐时代,我们来到了经历战乱、党争的中唐时期,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与盛唐诗歌高昂、浪漫截然不同的一面,更多地表现为反映社会现实,以写实为主,风格朴实深沉,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首先为大家介绍的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因此也被世称为“柳河东”、“河东先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一起发起了古文运动,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改革文风、复兴儒学。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苏轼曾评价柳宗元:“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柳宗元的诗歌看似平淡,其实内含了深沉的感情、韵味深长,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诗作既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柳宗元出生于世家大族,家族河东柳氏是有名的名门望族,祖上历代多为,《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铭》中记载有:“柳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送澥序》)。柳宗元的母亲卢氏也是名门望族,属范阳卢氏,祖上历代为官,他的母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品德教养,启蒙了柳宗元对知识的强烈兴趣。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整个幼年时期都在长安度过,对社会动荡、朝廷有更为直接的感受,年仅12岁的他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后来,柳宗元父亲柳镇到江西做官,他于是随父亲宦游、漂泊南方,这段经历增长了他的见识,结交了众多好友。公元788年,父亲柳镇升为殿中御史,柳宗元回到长安。

公元793年,年仅20岁的柳宗元中进士第,与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为同榜进士,名声大振。但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他留在家中守丧,没有被授职。三年后,也就是公元796年,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官位一直升迁,公元803年,任监察御史里行,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长。青年时期的柳宗元一起意气风发,勇于进取,《柳子厚墓志铭》对这一时期的他有详细的描述:“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宗元交游甚广,在这时也结识了与他志同道合的王叔文,王叔文是后来永贞革新的领导者。

公元805年1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改元永贞,即顺宗。王叔文等人得到重用,柳宗元因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祭祀和贡举。当时的朝廷,藩镇势力强盛,百姓被剥削严重,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一系列整治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但改革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遭到了宦官和藩镇的强烈反对,许多大臣也冷眼旁观。公元805年8月,顺宗帝位危机,让位给太子李纯。李纯即位后,严厉打压“永贞革新”派人马,领导者王叔文被杀,其余牵涉其中的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柳宗元也身在其中。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这个职位没有任何实质性权利,属于闲职。公元805年11月,柳宗元到达贬地永州零陵县(今属湖南境内),当时的永州属于蛮荒之地,生存条件恶劣,柳宗元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正值壮年的他已变成了“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寄许京兆孟容书》),精神状况也变得“每闻大人言,则蹶气震怖,抚心按胆,不能自止。”(《与杨京兆凭书》)。然而他始终抱有远大的理想志气,“宗元身虽陷败,而其论著往往不为世屈,意者殆不可自薄自匿以坠斯时,苟有辅万分之一,虽死不憾。”(《上襄阳李愬仆射献唐雅诗启》),在永州闲居长达十年期间,他认真研读书籍,思考各种问题,“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柳子厚墓志铭》),迎来了他思想与创作的高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就创作于永州,下面对其中的两首诗作进行赏析: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在永州时住在小溪旁,并给这条溪取名为“愚溪”,以示其愚人之志,《溪居》中的“溪”就是“愚溪”。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飘逸闲适、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表明上是写溪居的闲适,其实隐含着孤独的忧愤,诗人运用反语,将被贬的哀怨苦闷隐晦写出。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长久以来被官职所束缚,庆幸这次被贬到南方边远之地来。“簪组”是古代官吏的服饰,在此指官职。被贬到南蛮之地,本来是不幸的事情,诗人却在这里说是庆幸,但庆幸并不是真的高兴,柳宗元心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哀怨苦闷。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诗人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将不幸说成是幸,如此正话反说表达的是对当权者的不满与讽刺。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闲逸时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时候好像一个山中的隐士。早晨耕作,翻除带露的野草,夜晚乘舟,沿着哗哗响的溪水漂流。这四句是具体写溪居生活的闲适。“闲依”表现了柳宗元的闲适之态,有强调闲适的意味。“偶似”说明并不是,柳宗元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这是他在自我安慰,故作放旷,“偶似山林客”,偶然间好像隐居山中的人,写出了柳宗元对自身处境的自娱自叹,但并非有淡泊成山林客之心。他的心中还是怀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充满了满腔的热情,可是有志不得伸,有才不被重用,他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假装自己很喜欢这种闲适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四处往来都遇不到人,独自向着楚天碧空高歌。这一句将全诗中潜藏的孤独感略微显露地表现了出来,独来独往,一整天一个人都遇不到,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却不免太过于孤独。向着长空高歌,声音久久回荡在山谷,似乎给这独居的寂静生活带来一丝声乐。这只是柳宗元在自娱自乐,透漏出了他一直都在强作闲适,颇有一种无奈感。柳宗元被贬之地——永州,旧时是楚地境内,诗人说“长歌楚天碧”似乎含有一种意味深长的蕴意,屈原是楚国人,也曾被贬谪,柳宗元向楚天高歌,似乎是在呼喊屈原,为自己贬居生活的无奈找到一个遥远的寄托。

初读此诗,仿佛感受到陶渊明归园田居、隐逸自适的情怀,“闲依农圃邻”有“采菊东篱下”之概;“晓耕翻露草”,有“晨兴理荒废”之风,但细细品味之下,一种正话反说、故作闲居之感便油然而生。清人沈德潜评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不怨而怨”,看似淡泊,实际充满了愁怨,正是道出了此诗的真谛。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这首五言诗同样创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壮志难酬、连受打击的他,在这时期的诗文中多抒发胸中愤懑,表达孤寂之情,所写的山水诗中景物也多是沉寂幽静、凄清冷寂,如“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但这一首《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却不同于别诗,它的色彩是明亮的,景物是充满了活力的,抒发了柳宗元暂时忘却烦扰,醉情于清新明丽的大自然的喜悦之情。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一场夜雨过后,诗人于清晨独自漫步,看到隔宿的缕缕残云在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太阳升起,照亮了山村的屋舍。开首两句,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句,“宿”对“晓”,扣题点明“雨后晓行”;“云”与“日”都是诗人眼前看到的景物;“散”与“明”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云”的形状、“日”的光芒,在静景中暗含动态。开头两句描写的雨后愚池的景色给人一种明快、开朗、舒适的感觉,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清澈的愚池在日光的照耀下更加波光粼粼,池边长着高高的树木,夜雨过后,树上留下了珍珠般的雨点,一阵风吹来,雨点受惊一般地纷纷洒落。不说池边长着高树,而将“高树”提前,是为了起突出强调作用,这是为了与下文的语意一以贯之,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上来的。“惊”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经风一吹,高树上的雨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将雨点写活,饶有情趣,表现了风与雨点嬉戏时的情状和乐趣,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心情愉悦欢快,宋人吴可也赞叹到:“‘惊’字甚奇”(《藏海诗话》)。这里的“惊”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中的“惊”是不同的,后者的“惊风”表示的是朝廷的。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此时的我恰巧心中无任何烦闷,偶然间与自然仿佛形成了一种彼此投合的宾主关系。前四句都是写景,寓情于景,而最后这两句是直抒胸臆,直接写出了心中的感受,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更加烘托出了景色的清丽迷人,表达了诗人纵情自然的喜悦。但“适”与“偶”又暗含画外音,表示诗人并不是一直都这么闲适和舒畅的,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快乐。

这首诗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雨后美景图,色彩明丽轻快,画面开阔,动静结合,生动活泼,表达了柳宗元心中仍对未来抱有美好的信念,具有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柳宗元就具有这样一种品质。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