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扇了皇帝耳光的皇后
每当夜幕降临,望着空荡而冷清的瑶华宫,憔悴但依然不失美丽的道姑清悟都会回想起,她掴当今皇上一记耳光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简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她至今搞不懂当时哪来的那么大勇气,就像沙漠中饥渴的人遇到了绿洲,会拼尽全身力气冲向甘泉,劲头和速度都在瞬间内达…
一个办了错事的女人
因为这记耳光,她离开了万人景仰的皇后宝座,从此她也不再是那个每日前簇后拥母仪天下的郭皇后了,皇上御赐了她一个新的名字--清悟。起这样一个脱俗的名字,也许是想让她做到彻底的清醒领悟吧。犹如现在组织部门的决定:端正态度,正确认识。现在她的宫门前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热闹,冷清得让人心酸,自从带发修行以来的这几个月,老郭每每顾影自怜,甚至间或恍惚起来...
挨耳光的倒霉皇帝是北宋的仁宗赵祯。
宋仁宗共在位42年,是北宋诸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期间他励精图治,一度将北宋朝搞得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宋史》中就说他“为人君,止於仁,诚无愧焉”,是位“恭俭仁恕”的治世皇帝。
仁宗死后,就连北宋的对手辽国人都很伤心,以至於“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全民痛哭,这话虽说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其贤名远播,是有目共睹的。当时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都不无感慨的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也很怀念仁宗在位时的美好时光。
不光对手认可,就是被他贬斥过的人,对他也很敬佩,这要说到他和婉约派诗词的首席代表柳永先生的一段渊源。
仁宗自小聪明好学,也喜欢填词作赋,《宋史》中所谓“初为诗,即自成章”。信手拈来、从心所欲、出口成章,很有文学功底。柳永进士落第,牢骚满腹,曾作《鹤冲天》一首遣解郁闷,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句,仁宗看后大不以为然,他并没有被华丽的词句和其中透出的哀伤无奈所感染,而是以一个家的敏锐,看到了柳永性格上的弱点,断定他是个有文采而无政才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柳永同志根本不适合搞。
於是仁宗提笔在诗旁批示:此人喜欢“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你不是不喜欢做官吗?做你喜欢做的事去吧。给柳永的生命判了死刑,彻底断了柳永出官入仕的梦想。柳永顿觉释然,也乐得逍遥自在,於是从此对外宣称“奉旨填词”,拿着仁宗皇帝的亲笔御批,开始混迹於烟花柳巷,也就此写出了许多千古传唱的美丽诗篇。
按道理,柳永遭到仁宗否定,对他该有怨恨才是,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后来在《倾杯乐》一词中曾写道:“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说当时人人都希望仁宗永远在位,年年都想看到他的车驾招摇过市。虽说略有马屁之嫌,但也并非全是无病。
一个在仁宗手底下吃过大亏的人都这样说,可见仁宗的执政能力在当时是被广泛认可的,老百姓都买帐。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在路卫兵看来,就是因为仁宗的这个“仁”,也暴露出他偏於软弱内向的性格,在处理问题上往往优柔寡断,而事后又多后悔。比如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挨耳光事件,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就充分显示出他性格上的弱点。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冲突
郭皇后是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在当皇后的最初几年,和仁宗感情很好。二人出双入对,也算成就了一段宫廷佳话。可时间长了,仁宗便觉得寡然无味,对郭皇后渐渐有些冷落。就像结婚许久的夫妻,没了恋爱时的,即便一起睡觉也是各自头朝外,不像先前那般腻乎个没完了。
冷了郭皇后,自有后来人。后宫是群芳斗艳的场所,犹如现在的演艺圈,感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仁宗很快又有了新的情感寄托,就是美人尚氏和杨氏。
当然,这个冷落旧爱和另觅新欢的过程,在路卫兵看来,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其中不可能有明显的分界线。这边愈热,那边也就愈冷,不可能等到一头完全冷却之后,再着急忙慌的去捂热另外一头。
在这个过程中,两边女人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或悲哀或喜悦。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达到了情绪波动的临界点,而且随着过程的渐进,这种波动会最终越过临界,衍生出更多的波动来。郭皇后受到冷遇,将气全部撒在尚、杨二人身上;尚、杨二人既得宠,便不再把郭皇后放到眼里,也开始觉得郭皇后有些碍手碍脚了。
冲突是循序渐进的,最初都体现在仁宗身上。郭皇后劝解老公,说情人还是老的好,走遍天涯忘不了。说那两个骚狐狸怎么怎么不是东西。
尚杨二人鼓动情人,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杯空对月。说那个黄脸婆如何如何没劲透顶。
如此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三人最终按捺不住,开始从幕后走上台前,明刀明抢的针锋相对了。尚、杨二人正值春风得意,“数与后忿争”(《宋史》),对这个皇后越来越不在乎,都敢公开叫阵了。
这就更加刺激了郭皇后,就像一个考试考砸了的学生,偏又受到考得好的学生奚落,这事搁谁谁也受不了。郭皇后很恼火,但此二人有皇帝老子罩着,她也不能把她们怎么样啊,只有自己生闷气的份儿。
老公被打别人怎么看
要说事情来得也很凑巧,郭皇后也是偶然路过皇帝寝宫,结果听到里面仁宗正在和二位美女调笑,老郭本来心里就很憋闷,这下更是醋意十足,火往上窜,偏偏又仿佛听到二位美女“有侵后语”(《宋史》),嘻嘻哈哈的好像在说自己的坏话。老郭脑袋嗡得一下就大了。
尚、杨二人说的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说郭皇后怎么怎么不行,小气嫉妒,根本不配当皇后。又或是郭皇后长得不好看,脸像鞋拔子什么的,间或问问仁宗,你怎么就受得了这样一个没素质的女人在你身边,等等。
女人之间最恶毒的攻击,莫过於说她长得不好看,这是每一个女人最最在乎的话,也是最最忌讳的话。特别是郭皇后色衰爱弛之后,对自己的容貌会更加敏感。
郭皇后的气不打一处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行为渐渐不受思想支配,浑身哆嗦着踹开大门,直奔二位美女扑去,犹如抓住了外遇丈夫的现场一般,估计嘴里还骂着小浪蹄子、不要脸之类的恨话,上去就是一顿劈头盖脸(后不胜忿,批其(尚、杨)颊《宋史》)。其动作走形而实用,就像习武不精之人打架,完全没了在自家后院操练时的架势套路,一律采用简单实用的王八拳,奔着对手的头脸一通猛招呼。
仁宗一看来者不善,赶忙起身护着(上自起救之《宋史》),连说带拽的劝阻:老郭老郭,干嘛啊这是,误会了,误会了。
老郭现在哪还听得进人劝?只顾狠命招呼,结果拳脚无眼,“误批上(仁宗)颈”(《宋史》),一巴掌掴在了仁宗脖脸上。仁宗这记耳刮子一挨上,郭皇后的手也停在了半空中。一场热闹的战争就此戛然而止。
身为一国之君,当朝天子,居然挨了一记耳光,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仁宗摸着火辣辣的脸和脖子,好一阵子才从惊诧中回过神儿来:买嘎达,俺这是让老婆给打了啊。
仁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於是召开专门会议,商量废掉郭皇后。会上仁宗“以爪痕示执政”(《宋史》),你们大夥儿都瞧瞧,这母老虎把我挠成什么样了,不给她点颜色她还了得了。
哗然,众皆惊诧,於是就有平时和皇后不对眼的人开始拱火:这不行,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影响太坏。
并设想出今后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这人们要都敢这样了,皇帝还有什么威严可讲!国家还不乱了套啊。
这样的人啥时都有,现在人也一样啊,和谁有意见了憋在心里,表面上还嘻嘻哈哈,云里来雾里去的,等上级对这人有看法了,赶紧瞅机会落井下石,而且还义正言辞、堂而皇之,叫你挑不出理来。这叫什么来着?对了,有个专有名词:凡事从大局出发。我勒个去!
发言最踊跃、说话最有分量的是宰相吕夷简,他坚决支持废掉郭皇后,还说废后之事古已有之。废吧,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也有反对的,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范仲淹等人却不以为然,说“后无过,不可废”(《宋史》),老郭又没犯什么大错,两口子打架,受点伤也算不了什么,回头抹点紫药水京万红就行了。众说纷纭,一时僵持不下。
从开会这件事上,在路卫兵看来,也可以得出仁宗性格确实优柔寡断的结论,换个脾气火爆点的,还商量个什么劲儿呀,直接废了不就完了吗。废了都是轻的,不推出去杀头就是好事。仁宗倒好,大夥意见不统一,最后拍板:搁置再议。额滴神啊,你是着急不着急啊。
不过几天之后,仁宗摸着仍有些火辣的脸(估计外伤早好了,只是一种感觉上的火辣),情感终於战胜了理智,他还是决定废黜郭皇后,否则这口气实在咽不下。於是下诏:免现职(皇后),另封她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带发修道,办公和居住地点设在长乐宫,离我远点。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的8月,仁宗又“诏净妃郭氏出居於外”(《宋史》)。估计又想起这记耳光来了,还是气不忿,干脆让老郭搬出宫去住。再给朕离远点,省着看到闹心。郭皇后的新住所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瑶华宫。
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后来仁宗还是很想念郭皇后的。在路卫兵看来,这就像一对整日吵架的夫妻,火在头上,看对方一无是处,及至离婚了,方才又想起对方的种种好处。最初仁宗开会商量,在废后问题上表现得磨磨唧唧,一方面说明仁宗性格犹豫,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心里对郭皇后还是难以割舍的。毕竟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好处还是大大滴。
在这记耳光下倒霉的也不止郭皇后一个,战争的另一方,尚、杨二人也没落什么好。“尚美人亦废於洞真宫入道”(《宋史》),打发去别处修行反思,“杨美人别宅安置”(《宋史》),也让她玩去了。
尚、杨二人被打入冷宫,可见仁宗对这件事还是有反思的。也充分说明他是念及郭皇后旧情的,毕竟老郭被废是因此二人而起。
想念归想念,但皇帝挨耳光,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所以仁宗硬挺了几年。后来“帝(仁宗)颇念之(郭皇后),(便)遣使存问,赐以乐府”(《宋史》)。终於忍不住地思念,派人去看了郭皇后,还带着乐队音响,连吹带打,跟娶媳妇儿似的,整得很隆重。
郭皇后其实也早已想通,肠子都悔青了,皇帝朝三暮四多俩说话的那不很正常吗?自己何必动真气呢,弄得现在晚景凄凉、无人问津。
你还有情我也有意,郭皇后於是让来者捎信带话,“辞甚怆惋”(《宋史》),这几年吃斋念佛、孤苦伶仃的委屈,全部用隽永婉约的文字,化作了思念。仁宗读后大为感慨,耳光的阴影彻底在脑海中消失,他偷偷把郭皇后招致寝宫,几番温存之后,一起回忆那过去的影日。
但老这么偷偷摸摸也不是个事啊,郭皇后首先觉出了别扭,等仁宗再召见,就让来着给他传话,说“若再见召者,须百官立班受册方可”(《宋史》)。咱别这么玩了,老夫老妻整得却跟第三者似的,还是等你重新册立名正言顺了我再去吧。
鹊桥再次连接,破镜即将重圆。可惜郭皇后命不好,没等仁宗举行册封仪式就病倒了,俩月后一命归西。仁宗悲伤之余,将其风光厚葬,“追复皇后”(《宋史》),最后还是追封了她的皇后之名。估计彼时的仁宗,不但再不会计较郭皇后那记耳光,相反还会有点点的怀念。
一个办了错事的女人
因为这记耳光,她离开了万人景仰的皇后宝座,从此她也不再是那个每日前簇后拥母仪天下的郭皇后了,皇上御赐了她一个新的名字--清悟。起这样一个脱俗的名字,也许是想让她做到彻底的清醒领悟吧。犹如现在组织部门的决定:端正态度,正确认识。现在她的宫门前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热闹,冷清得让人心酸,自从带发修行以来的这几个月,老郭每每顾影自怜,甚至间或恍惚起来...
挨耳光的倒霉皇帝是北宋的仁宗赵祯。
宋仁宗共在位42年,是北宋诸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期间他励精图治,一度将北宋朝搞得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宋史》中就说他“为人君,止於仁,诚无愧焉”,是位“恭俭仁恕”的治世皇帝。
仁宗死后,就连北宋的对手辽国人都很伤心,以至於“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全民痛哭,这话虽说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其贤名远播,是有目共睹的。当时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都不无感慨的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也很怀念仁宗在位时的美好时光。
不光对手认可,就是被他贬斥过的人,对他也很敬佩,这要说到他和婉约派诗词的首席代表柳永先生的一段渊源。
仁宗自小聪明好学,也喜欢填词作赋,《宋史》中所谓“初为诗,即自成章”。信手拈来、从心所欲、出口成章,很有文学功底。柳永进士落第,牢骚满腹,曾作《鹤冲天》一首遣解郁闷,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句,仁宗看后大不以为然,他并没有被华丽的词句和其中透出的哀伤无奈所感染,而是以一个家的敏锐,看到了柳永性格上的弱点,断定他是个有文采而无政才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柳永同志根本不适合搞。
於是仁宗提笔在诗旁批示:此人喜欢“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你不是不喜欢做官吗?做你喜欢做的事去吧。给柳永的生命判了死刑,彻底断了柳永出官入仕的梦想。柳永顿觉释然,也乐得逍遥自在,於是从此对外宣称“奉旨填词”,拿着仁宗皇帝的亲笔御批,开始混迹於烟花柳巷,也就此写出了许多千古传唱的美丽诗篇。
按道理,柳永遭到仁宗否定,对他该有怨恨才是,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后来在《倾杯乐》一词中曾写道:“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说当时人人都希望仁宗永远在位,年年都想看到他的车驾招摇过市。虽说略有马屁之嫌,但也并非全是无病。
一个在仁宗手底下吃过大亏的人都这样说,可见仁宗的执政能力在当时是被广泛认可的,老百姓都买帐。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在路卫兵看来,就是因为仁宗的这个“仁”,也暴露出他偏於软弱内向的性格,在处理问题上往往优柔寡断,而事后又多后悔。比如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挨耳光事件,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就充分显示出他性格上的弱点。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冲突
郭皇后是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在当皇后的最初几年,和仁宗感情很好。二人出双入对,也算成就了一段宫廷佳话。可时间长了,仁宗便觉得寡然无味,对郭皇后渐渐有些冷落。就像结婚许久的夫妻,没了恋爱时的,即便一起睡觉也是各自头朝外,不像先前那般腻乎个没完了。
冷了郭皇后,自有后来人。后宫是群芳斗艳的场所,犹如现在的演艺圈,感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仁宗很快又有了新的情感寄托,就是美人尚氏和杨氏。
当然,这个冷落旧爱和另觅新欢的过程,在路卫兵看来,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其中不可能有明显的分界线。这边愈热,那边也就愈冷,不可能等到一头完全冷却之后,再着急忙慌的去捂热另外一头。
在这个过程中,两边女人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或悲哀或喜悦。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达到了情绪波动的临界点,而且随着过程的渐进,这种波动会最终越过临界,衍生出更多的波动来。郭皇后受到冷遇,将气全部撒在尚、杨二人身上;尚、杨二人既得宠,便不再把郭皇后放到眼里,也开始觉得郭皇后有些碍手碍脚了。
冲突是循序渐进的,最初都体现在仁宗身上。郭皇后劝解老公,说情人还是老的好,走遍天涯忘不了。说那两个骚狐狸怎么怎么不是东西。
尚杨二人鼓动情人,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杯空对月。说那个黄脸婆如何如何没劲透顶。
如此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三人最终按捺不住,开始从幕后走上台前,明刀明抢的针锋相对了。尚、杨二人正值春风得意,“数与后忿争”(《宋史》),对这个皇后越来越不在乎,都敢公开叫阵了。
这就更加刺激了郭皇后,就像一个考试考砸了的学生,偏又受到考得好的学生奚落,这事搁谁谁也受不了。郭皇后很恼火,但此二人有皇帝老子罩着,她也不能把她们怎么样啊,只有自己生闷气的份儿。
老公被打别人怎么看
要说事情来得也很凑巧,郭皇后也是偶然路过皇帝寝宫,结果听到里面仁宗正在和二位美女调笑,老郭本来心里就很憋闷,这下更是醋意十足,火往上窜,偏偏又仿佛听到二位美女“有侵后语”(《宋史》),嘻嘻哈哈的好像在说自己的坏话。老郭脑袋嗡得一下就大了。
尚、杨二人说的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说郭皇后怎么怎么不行,小气嫉妒,根本不配当皇后。又或是郭皇后长得不好看,脸像鞋拔子什么的,间或问问仁宗,你怎么就受得了这样一个没素质的女人在你身边,等等。
女人之间最恶毒的攻击,莫过於说她长得不好看,这是每一个女人最最在乎的话,也是最最忌讳的话。特别是郭皇后色衰爱弛之后,对自己的容貌会更加敏感。
郭皇后的气不打一处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行为渐渐不受思想支配,浑身哆嗦着踹开大门,直奔二位美女扑去,犹如抓住了外遇丈夫的现场一般,估计嘴里还骂着小浪蹄子、不要脸之类的恨话,上去就是一顿劈头盖脸(后不胜忿,批其(尚、杨)颊《宋史》)。其动作走形而实用,就像习武不精之人打架,完全没了在自家后院操练时的架势套路,一律采用简单实用的王八拳,奔着对手的头脸一通猛招呼。
仁宗一看来者不善,赶忙起身护着(上自起救之《宋史》),连说带拽的劝阻:老郭老郭,干嘛啊这是,误会了,误会了。
老郭现在哪还听得进人劝?只顾狠命招呼,结果拳脚无眼,“误批上(仁宗)颈”(《宋史》),一巴掌掴在了仁宗脖脸上。仁宗这记耳刮子一挨上,郭皇后的手也停在了半空中。一场热闹的战争就此戛然而止。
身为一国之君,当朝天子,居然挨了一记耳光,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仁宗摸着火辣辣的脸和脖子,好一阵子才从惊诧中回过神儿来:买嘎达,俺这是让老婆给打了啊。
仁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於是召开专门会议,商量废掉郭皇后。会上仁宗“以爪痕示执政”(《宋史》),你们大夥儿都瞧瞧,这母老虎把我挠成什么样了,不给她点颜色她还了得了。
哗然,众皆惊诧,於是就有平时和皇后不对眼的人开始拱火:这不行,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影响太坏。
并设想出今后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这人们要都敢这样了,皇帝还有什么威严可讲!国家还不乱了套啊。
这样的人啥时都有,现在人也一样啊,和谁有意见了憋在心里,表面上还嘻嘻哈哈,云里来雾里去的,等上级对这人有看法了,赶紧瞅机会落井下石,而且还义正言辞、堂而皇之,叫你挑不出理来。这叫什么来着?对了,有个专有名词:凡事从大局出发。我勒个去!
发言最踊跃、说话最有分量的是宰相吕夷简,他坚决支持废掉郭皇后,还说废后之事古已有之。废吧,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也有反对的,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范仲淹等人却不以为然,说“后无过,不可废”(《宋史》),老郭又没犯什么大错,两口子打架,受点伤也算不了什么,回头抹点紫药水京万红就行了。众说纷纭,一时僵持不下。
从开会这件事上,在路卫兵看来,也可以得出仁宗性格确实优柔寡断的结论,换个脾气火爆点的,还商量个什么劲儿呀,直接废了不就完了吗。废了都是轻的,不推出去杀头就是好事。仁宗倒好,大夥意见不统一,最后拍板:搁置再议。额滴神啊,你是着急不着急啊。
不过几天之后,仁宗摸着仍有些火辣的脸(估计外伤早好了,只是一种感觉上的火辣),情感终於战胜了理智,他还是决定废黜郭皇后,否则这口气实在咽不下。於是下诏:免现职(皇后),另封她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带发修道,办公和居住地点设在长乐宫,离我远点。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的8月,仁宗又“诏净妃郭氏出居於外”(《宋史》)。估计又想起这记耳光来了,还是气不忿,干脆让老郭搬出宫去住。再给朕离远点,省着看到闹心。郭皇后的新住所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瑶华宫。
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后来仁宗还是很想念郭皇后的。在路卫兵看来,这就像一对整日吵架的夫妻,火在头上,看对方一无是处,及至离婚了,方才又想起对方的种种好处。最初仁宗开会商量,在废后问题上表现得磨磨唧唧,一方面说明仁宗性格犹豫,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心里对郭皇后还是难以割舍的。毕竟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好处还是大大滴。
在这记耳光下倒霉的也不止郭皇后一个,战争的另一方,尚、杨二人也没落什么好。“尚美人亦废於洞真宫入道”(《宋史》),打发去别处修行反思,“杨美人别宅安置”(《宋史》),也让她玩去了。
尚、杨二人被打入冷宫,可见仁宗对这件事还是有反思的。也充分说明他是念及郭皇后旧情的,毕竟老郭被废是因此二人而起。
想念归想念,但皇帝挨耳光,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所以仁宗硬挺了几年。后来“帝(仁宗)颇念之(郭皇后),(便)遣使存问,赐以乐府”(《宋史》)。终於忍不住地思念,派人去看了郭皇后,还带着乐队音响,连吹带打,跟娶媳妇儿似的,整得很隆重。
郭皇后其实也早已想通,肠子都悔青了,皇帝朝三暮四多俩说话的那不很正常吗?自己何必动真气呢,弄得现在晚景凄凉、无人问津。
你还有情我也有意,郭皇后於是让来者捎信带话,“辞甚怆惋”(《宋史》),这几年吃斋念佛、孤苦伶仃的委屈,全部用隽永婉约的文字,化作了思念。仁宗读后大为感慨,耳光的阴影彻底在脑海中消失,他偷偷把郭皇后招致寝宫,几番温存之后,一起回忆那过去的影日。
但老这么偷偷摸摸也不是个事啊,郭皇后首先觉出了别扭,等仁宗再召见,就让来着给他传话,说“若再见召者,须百官立班受册方可”(《宋史》)。咱别这么玩了,老夫老妻整得却跟第三者似的,还是等你重新册立名正言顺了我再去吧。
鹊桥再次连接,破镜即将重圆。可惜郭皇后命不好,没等仁宗举行册封仪式就病倒了,俩月后一命归西。仁宗悲伤之余,将其风光厚葬,“追复皇后”(《宋史》),最后还是追封了她的皇后之名。估计彼时的仁宗,不但再不会计较郭皇后那记耳光,相反还会有点点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