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相关资料简介难道就没有一尘不染的典故吗
一尘不染的成语简介:从佛教修行到清洁品格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尘不染这个词汇,经历了由来已久的演变,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一种形容词。它源自于佛教修行中的概念,意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不受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污染。
在宋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尘不染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鹤林玉露》中,范蠡被描述为脱离富贵生活,与世无争,这正是“一尘不染”的典型例子。而在《儿女英雄传》的第九回里,一位老人因其清廉高尚而被赞誉为“一尘不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尘不染开始用来形容那些品格高尚的人。例如,在曹禺的戏剧《王昭君》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几块绣墩错落地放在石板上,那是一片干净整洁的地方,就像主人公王昭君一样纯洁无瑕。
此外,在赵大年的小说《公主的女儿》里,也有类似的场景描述:“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一尘不染。”这里,“一尘不染”就像是对环境和人物品质的一个高度评价。
如果我们追溯到佛教典籍,比如唐代释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则会发现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在其中提到的故事中,如果菩萨能够在乾土山中行走,那些土粒都不会附着在他的脚下,即使风吹过,也能让这些土粒散去,只留下菩萨本身。这便是“一尘不著”的境界,而这也正是“一尘不染”的最终目标——达到一种超脱世俗之累的心灵状态。
总结来说,“一尘不染”这一成语,其实就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无论是在古代文人墨客之间还是现代社会,它都是一种向往那份纯净与高洁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