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王铎之书法与人生在元朝社会的光影中自我探索(图)

在孟津县王铎书法馆的怀抱里,复刻着所有他的书法石刻。孟津老城的传说中有一句口头语:“这又不是吃王铎家舍饭,何必用大碗!”据当地文史研究者韩仲民先生介绍,这个“典故”源于明末王铎赈灾故事。明朝末年,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天灾人祸频繁,孟津一带也遭受了各种各样的灾难:黄河决口、冰雪成灾、旱涝成灾,一连串的大灾荒爆发时,死亡人数众多,有些甚至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悲剧。

王铎或因家事,或因失意,不定期回家乡小住。在一次大灾荒中,他说服官府开仓放粮,又动用自己的关系在陕甘等地劝募粮食,并运到孟津,在自家门前开设粥场,为饥民每人每天供应一顿粥以救活命。然而,由于附近各县来的饥民太多,每人只能轮流享用一碗,所以规定只准用碗盛,不准用盆端。这导致人们想出办法,用土窑烧制一种粗大的瓦碗,便能多喝一些粥,因此有了那句口头语。

作为儒学思想深厚的人物,王铎对社会有很强的责任感。他虽身处京城,却来自社会底层,对明末重税之苦深知不平。他所受影响的师友,如乔允升、吕维祺、孙承宗等都是东林名士,他们共同塑造了一股鲜明的东林风范,使得他在朝堂上敢言刚直,也因此几度险些落入大祸,还因此数次政坛失意。

随着年龄增长,王铎家庭也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他两个女儿同岁夭折,再加上父母相继去世,这些事件让他体会到了深沉的人生痛苦。而这些生活中的磨砺和挑战,也可能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必要经历,让他将技巧与精神世界融合,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创作境界。

宦海沉浮后,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权贵与忠诚交织的情节。在政治斗争中,他站在东林党人的立场,与魏忠贤形成直接对抗,而这一切都预示着未来的命运。一年后,即1626年正月,魏忠贤授意编纂《三朝要典》,但面对此项工作,被同僚黄锦、郑之玄拒绝,这引起魏忠贤极大的不满。此外,那一年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一系列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整个帝国走向无尽的风雨飘摇。

这个时代对于王铎来说,无疑是一段艰难曲折的人生旅程。尽管仕途坎坷,但他的精神世界依然坚韧不拔。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候,他利用书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每笔每划都透露出一种情感上的奔腾舒卷,“十指下发出意气”,仿佛能听到纸张上传来波澜壮阔的声音。当他51岁时,就像一棵树经过长时间培育才开始绽放最美花朵一样,他创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小作品,其中尤以《赠张抱一行书卷》、《赠张抱一草书卷》两件杰作最为著名。这两幅作品展现出骨架刚健奇伟,同时又自由自在地飞扬,是真正体现“五十自化”的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