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二战后苏联迟迟不肯归还日本战俘揭秘冷战阴影下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苏联的远东地区,日本战俘主要被分配到以下几个领域进行劳动:首先是采矿业和有色金属开采,这些行业对于体力劳动的需求最大。其次,他们还参与了煤炭、林业和渔业部门的工作。由于这些重要企业缺乏对战俘接收的准备工作,因此根据联共(布)滨海边疆区委的决议,战俘们也被分派到了当地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以及交通运输部门中。在1945年9月4日,由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滨海边疆区局副局长季姆琴科中校和战俘事务处处长凯达洛夫中校联合署名的一份文件中,对于滨海边疆区接受日本战俘准备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提到将日本战俘分别安置到如下的单位:煤炭联合企业25000人、森林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木材采运企业18000人、建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12000人、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5000人及国防人民委员部军事工程部下属企业8000人,以及有色冶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2000人。

尽管这份文件仅仅讲述了一个行政区域——滨海边疆区对日本战俘分配情况,但从这份文件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战俘在苏联时期主要从事的是矿井开采、木材加工等重体力活。此外,还有俄罗斯学者列昂尼德·姆列钦指出:“他们被用来干重体力活——地下矿井作业伐木搞建筑铺公路。”1950年5月24日,一份关于戦の問題報告书提交给斯大林,也记载道:“为关押戰の问题,在蘇聯國民經濟中大规模使用戰對從事勞動……大量戰對參與修建蘇聯各地區道路和水電站。”

除了参加工厂生产之外,战争结束后不久,被迫送往苏联境内的一批日本士兵还为建设新城市做出了贡献,比如阿穆尔河上的共青城。这座城市由来自全国各地共青团员志愿者创造,并且也有39400名日本戰に対於該城建設做出了貢獻。此外,在哈萨克斯坦,一批 일본士兵参与了阿拉木图市中心居民楼的大量建设,同时也参与了一些科学研究机构的大型建筑项目。

此外,他们还在极其特殊的情形下完成了一些高级别秘密项目,如车里雅宾斯克—40工程,即制造原子弹所需设施。这些工人的身份甚至至今仍然保密,因为他们曾经作为“幽灵工作者”隐匿于公众视野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观察家认为、日本戰对在泥炭开采场上勤奋地工作并没有偷懒,而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战争破产后的苏联无法养活这么多战犯。然而,最终导致关闭所有营房并遣返所有剩余战斗人员回国的原因是因劳动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包括缺乏专业知识,没有得到适当培训以及生活条件恶劣导致健康状况恶化而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