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入膏肓的国家常识知识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用“病入膏肓”来形容一种极其严重且难以治疗的疾病。这个成语源自《史记·晋世家》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晋景公的一场梦境和随后的死亡。
据传,晋景公在位时杀害了赵同、赵括,这两个人的冤魂一直缠绕在他心头。八年后,他梦见一个厉鬼,一直披散着头发,用力捶胸顿足,责问景公杀子不仁,不义。这厉鬼还毁坏大门和正门,然后追进内室,使得景公非常恐惧。
为了解除这种煎熬,景公召见了一位巫人,该巫人通过卜术预言了同样的梦境,并告诉景公:“不得吃新麦。”然而,当秦桓公派遣医缓来治他的病时,他又梦到两个童子,他们逃避于心脏之下、膈上,而任何药物都无法到达那里,因此也就治不了他们所代表的疾病。
医缓诊断出 景 公患的是“病入膏肓”的疾病,即不能攻克,也不能达之,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好的医生也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结局, 景 公感叹:“你真是良医!”
不过,在六月丙午日,那个被禁止吃新麦的诱惑太大了,最终导致 景 公违背巫人的警告,将自己送上了绝路。他一口气喝下新麦粥,就立刻腹胀剧痛,最终跌倒厕中而死。
这段历史展示了一种深刻的人性弱点——即便是明知不可为,但还是无法抵抗欲望和习惯所驱使。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到许多关于责任、自律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不仅如此,“病入膏肓”这一成语,也被广泛运用来比喻事态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是我们理解并处理复杂问题时的一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