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入膏肓的典故历史知识点总结
病入膏肓的典故:揭秘历史知识点
在古代中国,"病入膏肓"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疾病已经严重到达无法治愈的地步。这个成语源自于晋景公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医术水平,也反映出了一种文化和哲学上的观念,即某些事物一旦走向不可挽回的结局,就如同心脏深处的脂肪一样,难以触及,更别提去治疗。
传说中,晋景公杀害了赵同和赵括,这两个人的死引发了神灵对他的报复。在梦中,他遭遇了一位厉鬼,那厉鬼披散头发,捶胸顿足,对他进行责问,并破坏大门和正门,最终追进内室。景公被这次梦境所惊恐至极,他急忙召见巫师求解。这位巫师预言说:“不要吃新麦。”但景公并没有听从这一建议。
随后,景公的病情越发恶化,他决定派人前往秦国寻求名医秦桓公推荐的大夫——医缓。当医缓抵达后,他诊断出晋景公患有一种难以治疗的疾病,即“病入膏肓”,意味着药物无法到达心脏内部,因此也就无法治愈。此刻,一切都显得无济于事。
在此之前,有一个童子曾在梦中出现,他们告诉另一个童子,如果药水能够达到他们现在所处位置(即心脏附近),那么那将是灾难,因为那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最终,当医缓诊断出的结果与这些童子的描述相符时, 景公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并感激地送走了这位高明的大夫。
然而,在六月的一天晚上,当晋景公忽然想要尝试新磨的小麦粥时,不经意间违背了巫师的话,被迫执行斩首令。而就在他品尝完粥后不久,由于腹胀而突然起身欲往厕所,却不幸跌落其中,最终因溺死而丧生。这场悲剧似乎验证了那个小臣早晨梦中的预言,而那些童子的警告也许指出了生命之路上不可避免的一些痛苦和困境。
综上所述,“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指一种无可救药、彻底失控的情况;从深层次分析,则是人类对于死亡以及命运宿命性的思考,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自己行为影响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