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明朝末年武将和军队数量不少时却没有人去救崇祯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明朝末年的动荡之际,尽管武将和军队数量并未减少,有些甚至殉国以报效,而当崇祯皇帝遭遇困境时,为何没有一人率兵勤王、进京救驾?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探讨。在那个时候,朝廷已经失去了对时局和地方政府的绝对控制。比如崇祯向皇亲国戚借钱付账,这遭到了包括岳父周奎的大臣们的一致反对,更有甚者,他们把家具摆在街上卖,以此羞辱皇帝。

在地方层面,也同样如此。北方各地灾情严重,人民受苦不堪,而南方则商业繁荣经济发达。理应降低传统农业税的比例,加强商业税收,以维持明朝庞大的开销。但由于崇祯个人原因、朝臣原因以及南方民众共同抵制,这一政策无法推行。

每位武将心里都清楚,只要保持军事实力才能保全家族或生命。一旦失去手中的军队,要么被打败,要么被诽谤,被逮捕,被囚禁,最终都不会善终,如袁崇焕、卢象升、熊廷弼等人所示,他们为了崇祯而牺牲,最终却遭到厄运。

因此,当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爆发时,每个地方武将都保持了一致:你来,我打;你走后我不会追;只要你不抢我的地盘,我就不打死你。而且,如果只是考虑这些因素,不至于没有一个人救崇祯。

然而,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起义军实在太多了,今天这里来的,一天那边又冒出来的。著名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早已建立了政权,而东北女真也摩拳擦掌准备取代明朝中原。这使得武将们驻守的地方也不安全,而且肩上的担子非常重,比如吴三桂防守辽东清军,一离开清军必入关灭亡明朝;左良玉主要任务是对付张献忠,但如果去救崇祯,则可能让李自成的问题解决,却让张献充满了机遇,因此他们真的无法赶去救助陷落的人质,即最后由慈禧下令处决的事实无疑显示出这点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