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历史上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明朝末年武将和军队数量不少为何没人去救崇祯
在新中国历史上,有一份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它阐述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然而,回顾明朝末年,那个时代充满了危机,但武将和军队数量依然不少。即便如此,当崇祯帝遭遇困境时,为何没有一个人带兵勤王、进京救驾?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当朝廷失去了对时局和地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崇祯帝不得不向皇亲国戚借钱支付开销,却遭到了包括岳父周奎在内的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更为糟糕的是,他们甚至把家具和杂物摆放在街上卖,以此羞辱皇帝。在地方层面,也同样如此。北方各地灾情严重,而南方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如果当时能够降低传统农业税比重,加强商业税收,这样做可以免除受灾农民赋税,同时向商人征税以维持日常开销。但是,由于崇祯个人原因、朝臣原因以及南方民众共同的抵制,这一政策无法推行。
每位武将都清楚,只有保持军事实力才能保全家族富贵乃至生命。一旦失去手中这支小小军队,便要么被打败,要么被诽谤,被逮捕,被囚禁,结果必定是不利。看袁崇焕、卢象升、熊廷弼等人的结局,就知道不能进京保护皇帝。
因此,当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爆发,每个武将都按部就班:你来,我打;你走后我不会追;只要你不抢我的地盘,我就不打死你。后来,当北京告急,崇祯传令勤王的时候,很多将领都要考虑问题:现在进京能打赢吗?会损失多少兵力?打败侵略军后,朝廷有钱赏赐吗?是否会鸟尽弓藏,对自己痛下杀手?
其实,如果只有这些原因,不至于人人都不愿救崇祯。而且北京是首都,崇祯是皇帝,一旦他死去,明朝就完蛋。你只靠几万或几十万军队,在乱世中也难以生存多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时候起义军实在太多了,一天换一个,又或者说每次动作都是突然发生的。
著名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已经建立政权,并摩拳擦掌准备取代明朝东进。这时候,无论是在自己的驻地还是出征,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比如吴三桂防守辽东清军,或左良玉对付张献忠。如果他们离开,他们可能直接导致清灭亡明。不过,因为这样的现实考量,以及个人利益考量,最终并没有人前去救援孤立无援的崇祯,最终他的悲剧命运只能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