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帝风范下的太极拳修养之道浅识
在宋明帝的风范下,太极拳修养之道浅识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精神是立身之本。人的完满生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内心的品质、心理状态还是外在的事业成就和学问层面,都需要从修养中获得力量。习练太极拳是一种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心性的修养方法。
古语云:“守常用经、处变用权、修己以道、对敌以术”,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以谈论太极;强化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应对各种事务;明白了道理,这样我们就可以谈论技巧。违背这些原则,只会被技巧所困扰,不懂得内省,就容易迷失方向,不察察时机,就可能出现无数错误,不仅影响个人,也会给他人带来负担,这不是真正的人生修养之路。
那么,“修养之道”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看,“修”意味着美好和长远,“养”代表调养和培育,“道”则指可行之路。这就是老子的话:“天地与万物相盗,万物与人相盗,而人却回去盗天地,从此不断。”所以,要维系个体生命,广大其生命,超越其生命,我们需要通过“修养之道”,让气质得到变化,让生命光芒四射,让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太极拳源于道家哲学,并融合了儒家和佛家的思想,是黄老庄子的哲学在拳法上的体现。“静中常养灵虚气,动时绕有盘空意”讲究的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胜快”。这不仅包括了心性的训练,还包括了传授知识、学习技能以及器械使用等多方面的培育。在动作方面,它要求自然而定,有神气内敛,有体松劲柔,使得气血畅通身心舒适,没有过度激烈导致的问题。在运气方面,它要求沉而不浮敛而不露凝而不滞连续不断没有急躁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门关于“大人”的学问,也可以称它为一门关于身心体验的学问,因为它深刻展现了美丽的心身 修护与善良的心性培育,对于习练者来说,无疑有益身心,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孟子说:“人类与禽兽之间差异甚少。”这个差异主要就在于禽兽只能拥有自然生成和自然死亡的人类则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到文化人的过程,在其中发展出了道德生命、精神生命、高级历史意识及文化意识。而中国传统文化将人类提升到了与天地平等的地位,将其置于三才(天地人)中的位置,从而使得个体生命价值理想得到了文化积累浸润日渐坚实光彩高尚博厚。
旧有的知识要加倍思考新知要深入挖掘,一旦踏入太极的大门,就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打斗中,而应该向内发扬,把握一种精神上的功夫,如象征自由空灵艺术境界或崇高德性境界或玄妙形上境界等,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天际,只有那些内里充实且未曾受伤害过的人才能达致这样的高度。而真理只有一条,即使近乎,但若错了一丝就会偏离千里,因此即便只是微小距离但也是辛苦一世也许难以梦见!太极本是一个流转浩大的气流,它既包含刚猛又包含柔软,更含蓄且更隐蔽,其修行目的就在于突破个人的“小我”,达到物我同化,与宇宙大化保持联系,以此来领略宇宙丰富意蕴,与一切圆满完美本性保持联系,这正如珠走玉盘触处无阻随处皆活!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意浮沉,如果我们的追求能从我们的存在主体中产生,那么它将既充实又光辉,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而且实在值得我们追求,因为我们的努力并非完全符合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而是注重根源确保正确进步这样一个人生才可能稳固,不会全然落入外力驱使中(所谓“气沉丹田”),根基稳固自能顺势应变,在复杂的人生挑战中挺立起来。(所谓“虚领顶劲”)
认识到乾坤广阔,可把自己的胸怀打开新世界就会显露出来,用拳法来提高自身健康,用拳法来享受生活,用拳法悟透宇宙规律,便能够像攀登百尺竿头一样继续前进,从“我练武艺”逐渐转变为“我被武艺塑造”,身体与精神融为一片。这就是终身学习型的一种生活方式。总结来说,太极拳对于个人成长不可或缺,同时也是成就伟大目标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