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简介竭泽而渔的典故岂不知古人之智慧深藏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当时,楚军实力显著超越晋军。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提出了取胜的疑问:“我方兵力不敌,如何能打赢这场战役?”狐偃以诡计为之提供了一条出路:“用欺诈手段来应对楚军。”同时,晋文公也咨询了大臣雍季,并将狐偃的话转告给他。雍季虽然不同意,但却以比喻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竭泽而渔虽一时之利,却导致鱼绝;焚蔽而田虽一时之获,却致无兽。而诈伪之道,即使暂且可行,也终将无以为继,不是长远的策略。”意思是说,用欺骗手段获得短暂的成功,但长远来看,这样的方法是不切实际和不可持续的。
尽管如此,由于当下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晋文公还是采纳了狐偃的计谋。他假装遵守自己之前与楚庄王所许诺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以此作为掩护,不断后撤,同时寻找有利于己方、能够歼灭敌人的战术环境。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一直追击不舍,最终遭到了城濮之战中的惨败。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最终以楚军的大败告终,其主帅成得臣也被俘虏。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竭泽而渔”这一成语,它警示人们即使一次取得巨大的成功,也不能忽视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