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之最知识大全望门投止的典故对偶
中国之最知识大全:张俭望门投止的故事与名人用典对偶
在东汉时期,山阳郡高平人张俭,以其卓越的品德和坚定的正义感,被迫逃亡。他的遭遇成就了“望门投止”的典故,这个词汇描述的是在仓猝情况下,无处可去的人们寻求暂时庇护的地方。
张俭为什么要逃亡?因为他揭露了宦官侯览及其家人的腐败行为,导致自己被陷害、被通缉。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拒绝了朝廷多次提拔的官职,最终因赈灾救民而名声大噪。
后来,在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解除,张俭返回故里,但他继续推辞官职,只愿意以私人身份帮助人民。在他晚年,他倾尽家产赈灾救民,为数百人提供生存之计。直到最后,他不得已做了一份卫尉,却又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政事。最终在许昌逝世,享年84岁。
谭嗣同是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他在变法失败后写下的〈狱中题壁诗〉中,就曾经提及张俭:“望门投止思张俅”,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共鸣。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的困境与历史上的英雄,如杜根,将自己的豪迈情操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望门投止”不仅是一种避难方式,更是一种追求正义、维护公平的心态。而张俅的故事,也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一段佳话,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