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诸葛亮背后的权谋揭秘如何处理刘备托孤的重臣李严探寻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情怀

在那寒冷的冬季,蜀汉第二次北伐开始,但由于粮食短缺,再次未能取得胜利。建兴七年(229),诸葛亮发起第三次北伐,派大将陈式攻打魏国的武都和阴平。魏军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抵抗,诸葛亮出师建威,最终占领了两座郡县。这时,他被重新任命为丞相。

然而,这些北伐行动中,没有见到东州和益州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李严等人的踪迹,他们肯定对此感到不满。李严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期间,也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原蜀汉降将孟达,并通过一封信件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这样的语句招降孟达,从而表明他一直认为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对自己的地位保持着坚定的意志。但是,在这三次北伐中,诸葛亮都没有给予他参与的机会,这无疑让他非常不满,因此除了发出表示不满的信号外,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反击。

在一次给诸葛亮的信件中,“劝令受九锡进爵称王”,这看似是在嘲讽或是试图把诸葛亮置于众矢之中的行为,但也可能有其他意图。无论如何,李严这一举动显然不是出于好心,因此被拒绝了:

我本是一介布衣,被误用于先帝,现在位极人臣、禄赐百亿,如果讨贼仍未成功,而国家安定,又坐享富贵,那就真是太过分了。而且,即使十个生命也不足挂齿,更何况九种邪恶?

然而,这番话却带有一丝前后矛盾。他说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于现状,却又提出了接受九锡称王的情形,看起来似乎自傲且漠视刘备的情况。这正如陈寿所评价他的性格和思想:“素志进欲龙骧虎视,以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以震荡宇内。”即便如此,他依然希望能够有一个可以继承其遗志的人出现。

建兴八年(230)春天,当曹真从三路围攻蜀汉时,诸葛亮拒敌准备第四次北伐。在这个时候,他再次要求李严率军前往汉中受节度,而后来列举李严罪状的表章里,对李严当时反应是这样写的:“去年臣欲西征,因令平主督江州,与司马懿等开府辟召。”显然这是为了逼迫他获得同等待遇,因为“知平鄙情”,即知道他只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来获取个人利益。

虽然这种做法看似随便,却实际上正是表达了他的条件:要得到与自己一样的地位待遇,也就是要像开府选拔官吏那样自由裁量。但是不管怎样,都不会让 诸 葛 亮同意,所以只能暂时妥协,将江州交由 李 严 管理,同时继续处理他的后事,并允许其名改为 平字。这符合当时情况,有序行事、平定乱事,是他们共同维护政权生存的手段。

尽管如此,在权力斗争中,他们之间始终存在隔阂,但面对曹魏强大的压力,他们对于维持政权生存态度上是一致的。因此,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妥协,而最终导致了一系列复杂的情况发生。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当局决定惩罚所有相关责任者,其中包括 李 严,由此结束了一场长时间的心理战术游戏。

不过,由于资料不足,我们无法得知详细情况,只能从逻辑角度推测这一事件是否合理,以及为什么会有人犯下如此低级错误。此外,由于这些公文全都留在手中,而且每一步操作都透露着背后的复杂情感,使得整个事情变得更加戏剧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解决过程,更像是政治斗争的一部分。而最终结果,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历史画面——一个曾经强大的力量正在逐渐衰败,而另一个则正在崭露头角,为历史书页增添了一幅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