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解读古人云脑后有反骨者靠不住从历史资料初三上册探秘

伸手摸自己的后脑勺,有的人能够触及一个明显的凸起。这块突起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关于“反骨”的说法却让人心生疑虑。传言中,脑后平坦的人多是顺从者,而那些拥有“反骨”之处的人则被认为怀有叛逆之心,这种观点并不可信。这个概念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夸张的描绘,诸葛亮通过魏延颅顶上的“反骨”以及一些事件来判断魏延不忠,并且一直对他抱有怀疑。事实上,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确实表现出了叛逆的迹象,最终被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将领马岱所杀。这段故事深入人心,因为诸葛亮智慧过人,他的理论自然也格外令人信服;而魏延的一反又得到证实,“反骨”就这样沉甸甸地压在了许多人的头顶。

这种看法不仅限于我们国家,在西方世界里也是如此,那些微小但清晰的颅顶凹陷似乎总是不受欢迎。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反骨”成为了西方人鉴别一个人品质和判断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准之一。小说中的“犹大的反骨”便是一个例子。此刻,不少拥有颅顶突出的个体开始担忧:自己是否真的缺乏忠诚?未来找工作或升迁时,“反骨”会不会成为障碍?甚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是不是不能完全相信没有这些突出的个人?

然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反骨”,这不过是生物学上的枕椎结构而已。大多数人的枕椎相对平坦,从表面上看并无特别之处。但有些人的枕椎却异常突出,从侧面观察时非常明显,这些个体便被归类为拥有“反骨”。由此可见所谓的“反骨”,其实只是一种发达的枕椎形态罢了。而由于这一部分因为有点特别而与精神层面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非科学现象。

古代相术家对于身体特征有一套经验和方法,虽然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事理,如大头颅可能意味着较为发达的大脑;然而很多相术则充满谬误,“反骨”的说法正是其典型代表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比如贝多芬、达尔文等著名人物,他们颅顶上的枕椎都是比较突出的,因此他们具有所谓的“长有‘ 反bones’”。但是他们并不因此成为背叛者,而恰恰因忠于真理才闻名遐迩。我国开国元勋彭德怀也不乖巧,其后脑部构造同样未必完美,却依旧以忠诚著称,即使毛主席曾提到这一点,但实际上彭德怀始终是对国家和人民忠贞耿耿。

要记住,只要看到后脑部有明显凸起,它只是表示那部分枕状神经管较为发达,与个体的心性没有直接关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这些关于"Reflex" 的迷信观念,不要根据某些物理特征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当涉及到求职或晋升时,“Reflexes”也没必要成为阻碍。如果公司用人才的时候能摆脱迷信,更应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过现在人们还需要时间去了解并接受这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