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王铎之书法与人生从如灯取影到五十自化探索元朝灭亡后皇室公主在社会中的命运(图)

在孟津县王铎书法馆的复制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书法石刻的精妙之处。孟津老城有一句流传下来的口头语:“这又不是吃王铎家舍饭,何必用大碗!”据韩仲民先生介绍,这个“典故”源于明末王铎赈灾故事。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天灾人祸频繁,孟津一带也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如黄河决口、冰雪成灾和旱涝成灾。这些大规模的灾荒导致了大量死亡,并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形。

王铎回乡时遇到了这场大规模的人道危机,他说服官府开仓放粮,并利用自己的关系从陕甘等地筹集粮食,然后运到孟津,为饥民提供每天一顿粥。然而,由于来求救的人数众多,每人只能轮流得到一次,所以规定只准用碗盛,不准用盆端。这引发了一种创意,即土窑烧制一种粗瓦碗,以容纳更多粥水,因此产生了那句口头语。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王铎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虽然在京城任职,却来自社会底层,对明末重税之苦深有同情,加上他的师友如乔允升、吕维祺和孙承宗都是东林党名士,他表现出鲜明的东林风范,在朝堂上刚直不阿、耿介敢言,因此几度险些遭遇大祸,也因此政坛失意。

随着年龄增长,王铎家庭也经历了一次次变故,他两个女儿同年夭折,其父母相继去世,这些悲剧让他感受到深重的家国之痛。而这些强烈的人生体验,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必要经历,让技巧与精神世界充分融合,使得他成为一位真正的大师。

宦海沉浮,一生磨难后,王铎留下了一系列杰作,但他的声名却因降清后的命运而变得黯然失色。在此期间,他忠诚耿介面对“廷杖”大祸坦然不惧,与东林党人的立场鲜明。他拒绝参与魏忠贤编纂《三朝要典》的工作,与黄锦和郑之玄一起被列入“阉党”的黑名单,此后几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整个明朝走向衰败。

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战乱接踵而至,他不得不四处避难长达六年,一次次忍受丧亲之痛。他最值得纪念的是两件杰作——《赠张抱一行书卷》、《赠张抱一草书卷》,是他流落怀州时所创作,用以表达对朋友张抱一的一份真挚感情。此时已是51岁,那一年他的书法达到了新的高度,被称为“五十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