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人教版夺回谈经的典故物品
自古以来,汉武帝就接受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立儒学为官学。从此以后,对儒学的研究被称作经学,即研究经典之学。当时的儒学经典主要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这五部作品就是我国最初的五经。除此之外,还有《论语》和《孝经》,这些都是儒生必读之书。这些经典含义深奥,语言简洁,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解释,以便人们能够理解。
在解释过程中,对同一部经,有不同的解释,就形成了不同的门派,如对《易经》的解释,就有多种家传。在不同门派之间存在壁垒森严,不时发生辩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宣帝在甘露三年(前51年)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让儒生们讲述五经之间的异同点。这次会议上,由于双方讨论得头疼不已,最终决定由胜者增加博士职位,并在中央太学生问他们自己的门派。
元帝时期,由于石显专权,他作为一个宦官,在士林中缺乏名声,因此同时陷害忠良并拉拢一些出身儒家的官僚和学者。一些唯利是图的儒生为了飞黄腾达,也乐意投靠石显,其中之一就是五鹿充宗。他擅长研究《梁丘易》(又称丘氏易),并著有《丘氏易略说》,巧合的是,这也是元帝喜欢的一本书。
当他成为少府一官后,他仗着自己能言善辩,又因为他的地位而变得骄狂,在朝廷里常常向同僚挑战,要以辩论来证明自己的高明。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与朝中的其他人争辩关于《易經》的知识,而其他大臣和儒生都畏惧他的权势,只能表面应付而不敢正面反驳,因为他们担心会得罪他,从而影响自己的仕途或招致杀身之祸。
朱云字游,是鲁国人,以其豪侠气质闻名世间,但四十岁后开始潜心学习诸子百家,最终精通诸多领域。他被召入宫廷,与五鹿充宗展开了几场激烈的辩论,每场都输给朱云,最终不得不退让位置给对方。在旁听的人群中,无人不拍手称快,他们私下里甚至戏谑说:“朱云折断了五鹿充宗那顶尖尖的大角。”皇上也对朱云的风度和谈吐印象深刻,将其任命为博士。
然而,朱云因触怒了石显死党,被诬告下狱,并且差点丢掉性命。但是由于元帝最终还是重用他,所以他虽然没有继续做官,但至少保住了一条性命。而这场夺席谈经,也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佳话,为后世所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