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中国贴门神的传统及来历2021年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人物探究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春节是“百节之首”,一家一户庆祝的习俗众多,其中贴春联和贴门神的习俗最为广泛。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新年的第一件事情,每到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边张贴崭新的春联,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这些春联不仅反映了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而且成为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重要途径。

至于贴门神的习惯,其起源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有两个名叫神茶和郁垒的人物,被认为是鬼域的大门守护者。在民间信仰中,这两个守护者被用桃木板刻制成模样,用以避邪防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知的“桃符”。后来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一则保持镇邪作用,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到了宋代,由于将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加上他们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使得这个习俗更加流行起来。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许多家庭在新年期间设立这两位将军作为保护者的形象。

此外,从战国时期起,就有了悬挂“桃梗”或称“桃符”的习惯,而清代文人王安石诗句中的描述更具体地阐述了这一点:“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提到的“桃符”与现代意义上的 春联之间存在联系,但它们代表的是同一种祈求福寿安康的心愿。

明代以后,“春联”才正式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以及内容相关等。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精湛,还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之处,对未来学子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一项富有价值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