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起源数据库揭秘最公认的千古一帝之谜
在中国文明的源起之地,近年来一系列考古发现如同星辰般璀璨,映照出中华文明的辉煌。从中原地区到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太湖流域、山东半岛和四川盆地,以及岭南地区,一连串距今四五千年的中心聚落、高级聚落和古城址相继被发掘,这些遗迹如同满天星斗,昭示着中华文明的光芒。
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
邵望平
第11——30页
作者回顾了学者对《尚书·禹贡》成书年代的研究,并指出这些研究存在局限性。通过对中国史前原始文化的梳理,作者认为《禹贡》中的“九州”描述并非完全虚构,它反映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人文地理区系,但这不是记录,而是后人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所作的一种解释。在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禹贡》的记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上的对应关系,即三个东夷支系的地位也符合考古分期后的划分结果。此外,《禹贡》中的有关进貢物品,如象犀孔翠和漆竹蚕桑等,都有考古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表明“九州篇”可能反映的是周汉寒冷期之前,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人文地理状态。
试论尧、舜、禹对苗蛮的战争—我国国家形成过程史的考察
石兴邦, 周星
9——27页
文章首先提出了尧、舜、禹时代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之间冲突的情况,并分析了三代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融合。作者认为,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2500-1900年),苗蛮部族已经开始向黄河流域发展,其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及石家河文化相似。随着时间推移,苗蛮部落逐渐强大,最终参与到了华夏集团与其他部落联盟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中。在这一过程中,尧舜禺最终以胜利结束了这些战争,这标志着北方联盟取得统治权,从而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民族迁徙,也为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从我国古史传说看原始氏族公社到奴隶制国家过渡
刘毓璜
84——94页
本文结合古史传说及考古资料,对我国原始氏族公社转变为奴隶制国家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我国远古世系既有真实内容也有虚构部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大分工理论,与少嗥氏相当的大汶口文化遗物及墓葬信息结合起来,他认为此时社会还没有阶级特征,只见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冲突以及早期阶级分化但仍未形成早期国家迹象。此后颛顼帝喾至尧舜时代虽见氏族制度解体信号,但仍未进入早期国家阶段。而真正成为最初创立者的是拥有军事和农业双重统治身份且拥有驾驭社会力量的人类祖先-PRS.
炎帝和黄帝探论
李绍连
第97——102页
文章首先指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但要深入研究需要跨越传统方法,将人类学民俗学考 古学史学多种科学成果综合运用。在谈到他们是什么人物时,他们被视为姬姓或姜姓部落首领称号,并至少保留十余纪岁月。这不仅仅是神话人物,更应该视为代表那个时代群体,或视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他们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功绩显著,使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稳步发展,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因此称他们为中华民族祖先并不为过。
备受关注的是,以山东地区作为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禹贡》中的相关记载如何具体而微地展现其对应关系,以及三个东夷支系的地望如何与由我们所做出的类型划分基本吻合。这一切都表明,《禅宗》的记述具有较高的心智价值,为我们了解更广阔的人类历史提供了一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