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宝桢一生报国爱民怒斩宠臣安德海清廉传家是晚清有名的廉吏新中国历史上他的清正廉洁精神影响深远在当今社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1853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不过,由于母亲去世,丁宝桢不得不辞去官职,回到老家为母亲守制。在为母亲守制期间,他立即散尽家产,为抗击苗民教匪的叛乱组建了一支800人的队伍。
后来,被朝廷调往岳州知府任上,这支军队怎么办呢?总不可能拖到岳州去吧?丁宝桢只好忍痛决定就地遣散。然而,由于之前一直拖欠饷银,处理不好分分钟闹出兵变。他掏出500两银子,对士兵们说:“与诸君共事久,我今库馈诎,有何面目见君?”听了他的话,大伙儿感动得哭了:“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士兵们纷纷离开,一场遣散风波就此化解。
1863年,当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时,他拒绝给僧格林沁亲王留座位,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僧格林沁亲王看重丁宝桢的刚强,不但给他留了座位,还以礼相待。这还没完,在四川总督任上,他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其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1886年,当四川总督时,因病逝世,但他的遗作仍在影响着四川乃至整个国家。《清史稿》评论他:“政尚威猛。”其家族规则也流传至今,其中关于修身正心和爱民养民等方面的内容尤为重要,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一,要修身正心,这是为官的基本前提。个人的身心修养,是齐家的基础。丁宝桢告诫儿子,“居官之要”就在于“和以待人,忠厚居心”。他自己也常常“深自刻责,时时省过”。
其二,要爱民养民,这是为官第一要务。他认为“民为国本”,爱民养民,就是报效国家的一切。在治理黄河水患、筹措西南边防等工作中,都以百姓利益作为衡量标准。他还叮嘱年轻从政者,“吃苦耐烦,以百姓为心”。
其三,要廉洁奉公,这是为官基本操守。不仅自己要严以用权,同时更要严格约束家人和亲属。他告诫儿子,“不可妄取民间一钱”,坚决反对收受贿赂。
虽然口头上的说法容易,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就不那么容易; 为百姓做一件好事容易,但一生坚持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不忘初心,就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实事,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新中国历史中的典范人物——丁宝桢先生。而他的精神在今天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