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商古人像雕塑反映的服饰形态

迄今所见,商代玉、石、铜、陶人像雕塑约80余例,大致有跪坐、蹲居、箕踞、立式和头像五种,可资以考察当时各类人物的服饰形制和貌态。 迄今所见,商代玉、石、铜、陶人像雕塑约80余例,大致有跪坐、蹲居、箕踞、立式和头像五种,可资以考察当时各类人物的服饰形制和貌态。 其一,跪坐像。一般作双手抚膝,两膝着地,小腿与地面齐平,臀部垫坐脚跟上。现举9例于下。 1.1935年殷墟12次发掘,西北岗1217号大墓出土大理石圆雕人像之残右半身。交领右衽短衣,短裙,衣缘裙褶,裹腿,翘尖鞋,宽腰带,衣饰回纹、方胜纹等。 2.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圆雕玉人(原编号371)。头编一长辫,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根。戴一“頍”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发,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可能为插笄固冠之用。《礼记·玉藻》云:“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郑注:“武,冠卷也。”或即指这类带有横筒状卷饰之冠。穿交领窄长袖衣,衣长及足踝,束宽腰带,左腰插一卷云形宽柄器,腹前悬一过膝长的条形“蔽膝”,着鞋。衣饰华丽,神态倨傲。为一贵妇人形象。 3.妇好墓出土圆雕玉人(原编号372)。头顶心梳编一短辫,垂及颈后。穿窄长袖衣,圆领稍高,衣长及小腿。衣饰蛇纹和云纹,同上例。跣足。 4.妇好墓出土圆雕猴脸玉人(原编号375)。头上截留短发一周。着衣,长袖窄口,衣襟不显,后领较高,衣下缘垂及臀部,背部衣饰云纹。似着鞋。 5.妇好墓出土圆雕石人(原编号376)。发式同上第2例,唯辫梢塞入右耳后辫根下。头戴一圆箍形“頍”。,仅腹前悬一“蔽膝”。 6.妇好墓出土圆雕孔雀石人(原编号377)。脑后梳一下垂发譬,有上下相通小孔,似插笄之饰。发髻上又有一半圆形饰物。,跣足。 7.传安阳出土圆雕玉人。平顶头,。 8.浮雕跪坐侧面人形玉饰。出土地不明。发式高耸呈尖状,十分奇特。沈从文先生认为其发可能用某种胶类胶固成型,或许是商代敌对西羌人形象,也可能是东夷人形象③。发型外似又用中类裹罩。上衣下裳,遍饰云纹。臀部有一大纹,却为殷墟出土人像上常见纹样,所饰部位也相一致。 9.1983—1984年四川成都方池街出土青石圆雕人像。双手交叉于身后,作捆缚状,面部粗犷,颧高额突,尖下巴,高鼻梁,瘦长脸,大嘴。头发由中间分开,向左右披下。身上无衣纹饰样。石志廉先生以为是商代羌人奴隶形象。 其二,蹲居像。《说文》段注居字引曹宪说:“耸其膝曰蹲。”知蹲居是曲膝,脚掌着地而股不着地。这类人像一般作侧面形,曲臂于胸前,也有手置于腰部者。举以下12例。 10.1935年殷墟西北岗1550号大墓出土浮雕人形玉饰。头戴高冠,冠顶前高后低呈斜面,冠上透空,周边有扉棱,意在表现冠上所附装饰品。礼书称周代有玄冠、缁布冠、皮弁、爵弁四种冠式,疑此玉人的高冠为玄冠之前身。《仪礼·士冠礼》云:“主人玄冠”,郑注:“玄冠,委貌也。”又云:“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殷之“章甫”,可能以玄冠上有玉、石等装饰品类为名。 11.同年西北岗1004号大墓出土圆雕残大理石人像。似有皮革裹腿,无衣痕。 12.传小屯出土浮雕璜形玉人。石璋如先生认为此玉人“头上戴有高冠,冠向后背,且向下卷,周边有扉棱突出。头之后脑部有向上弯曲之突出如虿尾者,可能象征发譬。”观此冠近似上述第10例之冠,但显得低扁,又不缕空,可能属于礼书中说的“缁布冠”。《仪礼·士冠礼》云:“缁布冠缺项青组”,郑注:“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頍,缁布冠无笄者,著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礼记·玉藻》云:“缁布冠缋,诸侯之冠也。”郑注:“尊者饰也。”玉人穿长袖窄袖口衣,下着紧身裤,均饰云纹。跣足。 13.美国布法罗科学博物馆藏殷代浮雕人形玉饰。头发上束成前后双髻,前譬高而向后下卷,后髻略小而突起。长袖窄袖口衣,下着紧身裤,遍饰云纹,臀部有一纹,同如上第8例。曲臂,手置胸前,跣足。按发式作前后双髻者,内蒙巴林右旗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石雕蹲居人像有之(见本章第一节一之二),此玉人不知是否为商代北方之贵族形象。 14.美国萨尔蒙尼一书著录浮雕人形玉饰。冠作龙头形,脑后长发垂屈过臀,宛似龙身。衣着款式和纹样略同上例。 15.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浮雕人形玉饰。头戴高冠,冠型同12例。长袖窄袖口衣,紧身裤,遍饰云纹,臀部有一纹,与前8、13例同。 16.妇好墓出土浮雕人形玉饰(原编号470)。冠型高耸,衣着及纹样全同上例,又似有一臂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一玉人,与此造型几同。 17.同出浮雕人形玉饰(原编号518)。头戴冠,冠型前高后卑,前面和上侧有扉棱,后侧平滑,冠身不透空,与上第10例稍异,疑礼书中之皮弁冠属此。《后汉书·舆服志》谓皮弁冠前高广,后卑锐,为执事者之冠。商代之“皮弁冠”,其扉棱似表示冠上有饰物。玉人衣着颇华丽,衣饰云纹。 18.同出半成品浮雕人形玉饰(原编号987)。外形同上例。 19.同出浮雕人形玉饰(原编号357)。头戴帽冠,其冠型前低后高,类于《后汉书·舆服制》所云翘舞乐人戴的一种前小后大之爵弁冠。《春秋公羊传·宣公三年》解诂云:“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仪礼·士冠礼》和《礼记·郊特牲》均谓:“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所谓“殷冔”,可能就是指这类前低后高而无饰物的帽冠,为后来爵弁冠之先形。玉人素而无饰,屈臂手指外张,似在表示某种动作,其身分恐较卑贱。 20.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浮雕人形玉饰。出土地不详。沈从文先生谓是男性,脑后头发披到颈部,再加工朝外上卷,头顶则剪成短发,外罩一帽箍,为商代西部戎羌、东南淮夷或荆蛮人形象。其帽箍前方有扉棱及一环饰,带耳珥,腆胸,。林已奈夫先生认为是龙山时期长江流域一带人的形象。今据1981年湖北钟祥县出土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双耳佩环,头戴一平顶而前作角形之冠,脑后发式为椎髻而如虿尾,大概即“髽首”一型。两者发型不类,《淮南子·齐俗训》说的“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拖发”,却与此类合。 21.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出土玉人。头戴高羽冠,冠后拖一链环。臂部及腕部戴环,似着羽饰之裤。其三,箕踞像。《说文》段注居字引曹宪说:“著席而伸其脚于前,是曰箕踞。”股坐地上是箕踞的特征,唯殷人均作曲膝前张坐于地。有3例。 22.1929年殷墟第3次发掘,小屯大连坑出土抱腿石雕人像残块。直领对襟衣,长袖窄袖口,衣饰云纹和目雷纹。腹胯间有一大兽面纹。足有履。 23.1943年传安阳四盘磨出土圆雕石人。双手后支地,头上仰。戴圆箍形“頍”,但顶不露发。直领对襟衣,衣饰纹样同上例。下着分档裤,腹胯间有一大牛面纹。足穿高帮鞋。 24.浮雕双人相背玉饰。出土地不详。造型奇特,一大一小两人形相背靠。主体人形高大,作箕踞式,手置腰间,长发垂颈而上卷,上罩一冠,冠型厚重,为胄类,衣饰云纹。背后小人作蹲式,脑后头发垂至耳际,头顶卷发作髻,似。两人或为主奴关系。陕西长安张家坡84M157出土周初玉雕人像,与此相似。 以上24例表明,跪坐和蹲居是商代起居和社交生活中最为流行的举止俗尚,贵贱无别。既有表现衣冠讲究、神态倨傲而显得雍容华贵的统治阶级高级权贵与贵妇,如跪坐像1、2、8例,蹲居像第10例;又有普通贵族或亲信近臣,如跪坐像3、4例,蹲居像12至18、21例;还有身分低卑、衣着粗疏甚至赤身露体的家奴或贱民,如跪坐像5、6、7、9例,蹲居像19、20例及24例之蹲居小人。 至于箕踞,可能是贵族间放浪不羁的行为举止,大概一般不见于礼仪社交场合。李济先生曾称之为“是一种放肆的姿态”。沈从文先生则说这类人“身穿精美花衣,头戴花帽,如不是奴隶主本人,即是身边的弄臣或‘丧邦’有所鉴戒的古人,三者都有可能作成酗酒不节、放纵享乐的形象。” 其四,立像。商代立式人像大抵本之写实,夸张成分不多,有男女,也有孩童,包括中小贵族、平民乃至罪隶或战俘,基本属于中下层社会成员。有以下10余例。 25.传安阳殷墓出土玉人立像。后流落美国,先归温斯洛普,现藏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头戴高中帽蒙覆其发,似用中帻摞卷头部,绕积至四层高,呈前高广、后低卑、帽顶作斜面形。当如郑注《士冠礼》所云:“未冠笄者著卷帻,頍象之所生也”,乃由额 带或圆箍形“頍”衍演而出。《后汉书·舆服志》谈到一种诸侯大夫行礼时戴的委貌冠,冠型前高广,后卑锐,以皂绢为之。颇类于此玉人巾帻之帽式。玉人双手拱置腰前,身穿长袍,交领右衽,前襟过膝,后裾齐足,近似文献说的“深衣”。稍露,足著平底无跟圆口屦。腹悬一斧式“蔽膝”。这种“蔽膝”,若以皮革为之,可称“韦鞸”,若以锦绣为之,则一称“黻”。玉人衣素而无华,神态虔恭,当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形象。 26.上海博物馆藏商代圆雕玉人立像。头戴扁平圆冠,双耳佩环,两手拱放腰前,赤身跣足,腹部绕弦纹三匝,似简单带类饰物。身分大概为近侍下人。 27.安阳文化馆藏商代圆雕玉质孩童立像。头上束发作左右两总角。《诗·齐风·田甫》云:“总角”,毛传:“总角,聚两髦也;”《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者,……总角,则无以笄,直结其发,聚之为两角”,郑注:“总角,收发结之。”总角有以朱锦束结者,如《礼记·玉藻》云:“童子之节也,……锦束发,皆朱锦也”,孔疏:“锦束发者,以锦为总而束发也。”男女童子束总角,商代己然。此玉雕孩童身穿长袖交领右衽衣袍,束腰带,下着齐足长宽裤,脚穿宽松软履。应属贵族或中上层平民孩童的装束。 28.妇好墓出土圆雕男女合体玉人(原编号373)。,跣足,有文身之饰。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可能为某种生命信仰观念的象征物,但当本之男女孩童的形象。头上束左右总角,丫角作蝶形,上有划线,似表现丝绳和布条束结之形。《礼记·内则》有“男角女羁,男左女右”之说,然商代未必如此,男女孩童皆可束左右总角。 29.美国哈佛大学沙可乐美术博物馆藏商代圆雕玉女立像,原系温斯洛普馈赠品。头上束发作左右双牛角形,赤身,乳房和等女性性征明显,臂、腿部有文身之饰,双手被枷于腹前。似属异族女俘或罪隶。 30.同馆陈列温斯洛普氏馈赠之商代圆雕玉质女奴立像。形制略同上例,唯发式作左右两大髻,在头上部,而无文身之饰,双手亦被枷于前。 31.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商代圆雕石质男性罪隶立像。传安阳出土。双手被桎梏。瘦长脸,尖下颌,高颧骨,粗眉大眼,蒜头鼻,大嘴,发后梳,贴垂脑后,以頍束发,,仅腹前有蔽膝。 32.1937年殷墟第15次发掘,在小屯358号深窖中出土一批殷代陶俑,大都残碎,此举完整者四例,可分两类:一类头顶秃光,臂被缚于背后,为男性罪隶;另一类头上盘发或束单髻,有的戴额带,臂被缚于前,双手均桎梏,是为女性罪隶。其中三例身着圆领窄长袖连袴衣,下摆垂地,腰束索。但有一女俑,头顶收发束单髻,浑身一丝不挂,跣足,双手被枷于前,形象近于上述第30例。自29至32共七例玉、石、陶人像,反映了商代社会最低阶层的衣着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至西汉广为流行的所谓“深衣”,在商代亦已出现。《礼记·深衣》云:“古者深衣,盖有制度”,孔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古人说的衣裳,指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身不相连属的服制,前述新石器时代出土陶、石雕塑人像即可见到这种古老款式,深衣则比较后起。据有的学者研究,深衣的特点,是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便于举步又不致外露。上举第25例立像,右衽交领长袍,前襟短于后裾,前露出胫下一部,正是比较标准的“深衣”服式,唯服此衣装者,身份和社会地位均不高,主要见于中下层社会阶层。《礼记·内则》有云:“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看来“深衣”的出现并不太晚,只是未被列入贵人服式之列,当然也不能用于重要的祭礼场合,比起冠式的讲究大逊一截。恐怕“深衣”是由低层社会那种缝制简单的连袴衣——如第32三例男女罪隶之服——直接改进而来。 综上所述,商代服饰至少有以下十种形态: 一是交领右衽短衣,有华饰,衣长及臀,袖长及腕,窄袖口,配以带褶短裙,宽腰带,裹腿,翘尖鞋(第1例)。是为高级权贵衣着。 二是交领右衽素长衣,长袖,窄袖口,前襟过膝,后裾齐足。配以宽裤,宽腰带,鞋履,腹悬一斧式蔽膝,头戴高巾帽(第25例)。是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所服。此类带后裾的交领长衣,即“深衣”的先例。 三是交领右衽素小袍,衣长至膝,长袖。配以宽裤,腰带,软履(第27例)。是为中上层社会阶层孩童衣装。 四是交领长袖有华饰大衣,衣长及足踝。配以宽腰带,上窄下宽形蔽膝,鞋履,头戴頍形冠卷(第2例)。是为高级贵妇之服。 五是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长袖,衣长及臀。配花长裤,鞋履,头带頍形冠(22、23例)。是为贵族衣装。 六是高后领敞襟长袖花短衣。是为亲信贵族之衣。 七是圆领长袖花短衣。配紧身花裤,帽冠。是为中上层贵族衣装。 八是圆领窄长袖花大衣,衣长及小腿。是为中下层贵族衣装。 九是圆领细长袖连袴衣,下摆垂地,束腰索,衣式简而无华。是为罪隶所服。 十是赤身露体或仅于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额部戴圆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圆冠,乃贱民家奴形象。 大体说来,衣料质地和做工的考究与否,衣饰纹样的简繁,是商代等级饰的基本内容,而中上层贵族间流行窄长袖花短衣,中下层社会间的窄长袖素长衣,构成了等级饰款式差次的分野,与周代所谓“王之吉服,服大裘而冕”,以宽袍大抽象征权威,恰恰截然相反。除此之外,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其发型或冠饰的差异也是极为明显,这方面倘若结合殷墟等地出土数十例雕塑人头像,以及大量考古发现遗迹,当可进一步获得较充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