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鲁班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鲁班是怎么教儿子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创造发明家叫鲁班。他原名叫公输般,即“公输”氏,名“般”,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因为他出生在鲁国,“般”与“班”又同音,故称他为“鲁班”。

鲁班善于钻研,又很聪明,曾创造古时候作战攻城用的云梯和磨粉的磨,相传还发明了木作工具。过去,木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非常崇敬他。由于鲁班木工技术高超,谁也超不过他。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在行家面前炫耀本领称作是“班门弄斧”。现在,人们又把“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作为在行家里手面前的自谦语。

据传说,鲁班有个儿子叫伢子,从小聪明伶俐,鲁班非常喜爱他。儿子一天天长大了,干点什么事呢?鲁班很关心这件事。

孔夫子说:“十五而有志”。伢子长到员缘岁时,有一天,鲁班问他:“伢子,你已经不小了,想干点什么营生呢?”

伢子想了想,说:“我要去种地。”

鲁班高兴地说:“种地好啊!不种地,就没有饭吃。”

于是,鲁班把儿子送到农民家去学干农活。

一年过去了,伢子回家来了。对父亲说:“种田这活儿太累了,我可不干了。”

鲁班问:“那你想干什么呢?”

儿子说:“我要去学织布。”

鲁班照样高兴地说:“织布好啊!没有布就没有衣服穿。”

于是,鲁班又把儿子送到一个织布匠那里去学织布的技艺。

又一年过去了,儿子又回家来了。向鲁班说:“织布这活儿可忙死人了,也没什么意思,我不干了。”

鲁班问儿子:“你究竟想干什么呢?”

儿子很干脆地说:“我要当木匠!”

鲁班认真地说:“当木匠也好。没有木匠,就没有房子住。”

于是,鲁班又把儿子交给他的大徒弟张班,让他专门教儿子练三年斧子。

只干了一年,儿子又回家来了。向鲁班说:“这木匠活儿,我也不想干了。”

“为什么又不想干了呢?”鲁班忙问。

儿子说:“师傅要求也太严了,活儿太苦。这师傅的心也太狠了!”

鲁班问:“你说说,是怎么个严法、苦法、狠法?”

儿子委屈地说:“这师傅专挑带节子的木头让我砍,要求我砍得平如镜面,光得发亮,上边圆来下边方。师傅每天从早到晚,不让我闲着,让我早砍见星,晚砍戴灯,刮风下雨不停工!还让我把斧把儿磨出凹,斧刃磨平牙,手上老茧要开花!你看,这有多严、多苦、多狠呀!”

鲁班听了,笑着说:“不严,不苦,不狠,你能学出手艺吗?你既然怕累、怕忙、怕严、怕苦、怕狠,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想干,那好吧,从今天起,你就别吃饭了,因为你不爱种田;从今天起,你就别穿衣服了,因为你不愿去织布;从今天起,你就从这屋子里搬出去吧,因为你不想当木匠!”

儿子一听,呆住了,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了。

这时,鲁班从屋子顶棚上拿出一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他使用过的斧子。每把斧子的把儿都磨出了深深的凹,每把斧刃都磨平了牙。鲁班指着那一箱子他用过的斧子,严肃地对儿子说:“伢子,你看我磨损了这满满一箱的斧子。你连一把斧子都没有磨到这个程度,就不想干了吗?”

儿子理屈词穷,无话可说了。

最后,鲁班又取出三把崭新的斧子,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伢子,要学到手艺,就得刻苦地去练;不下苦功,什么也学不成。给你,这三把斧子的斧把儿攥不出凹,斧刃磨不到顶,就别回来见我!”

父亲的要求果断而严格,儿子只好提着斧子,又回到张班师傅那里去了。这回,他可下了狠心,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终于把木匠手艺学成了,也成了一名非常有名的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