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背后的权谋揭秘刘备托孤之谜与李严的悲剧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开
在那寒冷的冬夜,蜀汉第二次北伐的序幕拉开,刘备的将军们围困陈仓,但因粮草耗尽,再次无功而返。建兴七年(229年),第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派大将陈式进攻魏国的武都和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带领军队迎战,诸葛亮亲自出征,在建威取得胜利,使得郭淮退兵,并成功拿下两郡。这一系列北伐行动中,李严等东州和益州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一直缺席,这自然会引起他们不满。
李严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期间,也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原蜀汉降将孟达,上庸守将曹魏。有一封信中,他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来招降孟达,从此可知他对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这一地位始终念念不忘,同时也时刻以此为己任。但是,每一次重大行动中,都未能让他参与,这自然使他感到不满,因此除了发出表示不满之信外,还另寻机遇展开了对诸葛亮排挤他的反击。
一次,他向诸葛亮提议:“劝君受九锡、进爵称王”,这就像孙权劝曹操称帝一样,但又难以判断他的真正意图。不管怎样,诸葛亮清楚李严这一举动并非出于好意,因此坚决回绝: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然而,这番话却有些前后矛盾。他说自己心满意足于目前的地位,但随后又提出接受封王,即成为那个时代人臣所能达到的巅峰,与之前表现出的谦恭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或许正是他个性和思想真实写照之一,他虽然拒绝了李严的建议,却不自觉流露出了自傲乃至漠视刘禅的态度。
陈寿评价道:“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这几句话表述了诸葛亮生平抱负,以及对于自己的评价,是一种超然物外、当世独尊的心态。而这些言论,也预示了一生的追求——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高洁,不屈服于强权。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攻蜀,而蜀汉依靠城池防御抵抗,最终准备进行第四次北伐。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次要求李严率军到汉中辅佐。当时的情况如同过去一般,对待这些请求仍旧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就不会有任何实际行动。此刻,他们用更为隐蔽的手段试图获取更多的人事控制权,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会被削弱。
然而,在这种紧张局势下,只有通过妥协才能维持稳定。因此,当第四次北伐失败后,一些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比如暴雨导致粮食运输困难。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内部矛盾开始显露端倪。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关于如何处理粮食问题以及如何管理南征之事的戏剧性事件爆发了: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这场争斗告一段落,而结果显示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尽管曾经有过短暂合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导致了一方失去了所有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忠诚的人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离开或者放弃,而那些能够影响国家命运的人则变得更加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