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历史资料中的箭在弦初中七年级下册物品探秘

箭在弦上的故事源自三国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全国各地的军阀间争夺天下,战事频繁。河北地区的袁绍手下有一位文笔卓绝的大才子名叫陈琳,他负责处理各种文书工作。

当时曹操的势力正在迅速扩张,对袁绍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在这种紧迫形势下,袁绍决定发动对抗曹操的战争。他命令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以声讨曹操,并向豫州的人民号召起来反抗曹操。

陈琳不负重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战斗檄文。这篇文章既历数了曹操本人的种种罪行,也辱骂了他的祖宗三代。曹操见到这份檄文时,因其生动、精彩,被他所感染,即便自己正患头痛病也不觉忘却。

后来,冀州城被攻破,陈琳被捕并呈给曹操审问。面对这一切,陈琳解释说:“我当初写那封信,就像箭已经搭上弓弦,无论如何也不能不射出去。”左右人劝说曹操杀掉他,但出于对他的才华和理解,他没有施以惩罚,而是赦免了他,让他成为自己的从事官员。

从此,“箭在弦上”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用来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在历史资料中,这个典故常常作为七年级下册学习的一部分,为学生们提供了解读古代文化与社会背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