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的国学常识1000题含答案解释
箭在弦上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有一个关于“箭在弦上”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的一场政治和军事斗争。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成众多割据势力,而其中最著名的两位领袖是袁绍和曹操。袁绍为了对抗曹操的迅速崛起,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这时候,他找到了自己的文书官陈琳,让他撰写一篇檄文,以此来激励士兵并声讨曹操。这篇檄文中不仅痛骂了曹操本人,还连累他的祖宗三代遭受辱骂。当这份檄文传到曹操手中,他虽然气愤,但也被文章中的才华所打动,因为他自己曾经也是文学家出身。
后来,在战役中,袁绍失败了,被迫投降,而陈琳也成了俘虏。在审问过程中,曹操质疑陈琳为何要如此极端地批评他的祖宗。陈琳回答说:“当时我是在‘箭在弦上’的情况下不得不这么做,就像箭已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射出去一样。”
尽管这种言辞非常直接且刺激,但由于其才华和忠诚,以及他作为人才而非普通士兵的身份,曹操最终没有处罚他,并允许他继续留下来工作,这个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用以形容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只能选择前进或采取行动。
这个成语至今仍然广泛使用,比喻情况紧急,一触即发,或必须立即采取某种行动。而它背后的故事,则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有趣又富有启示意义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