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孜孜不倦的园丁在这里培育着一批批精英
孙怀仁:黄梅戏的守护者与创新者
在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这位年迈的园丁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精英。孙怀仁是这片土地上的传奇,她的故事就像一朵花,开得不多,但香气却四处飘散。
1950年,当孙怀仁踏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将要走上的一条路会带她去哪里。然而,在这里,她遇见了一个名叫梅兰芳的人,他对她的演技充满了赞赏,并亲自教她化妆和挑花线。这一次见面,让孙怀仁的心田被深深刻印。
随后,孙怀仁进入了黄梅剧团。在这里,她扮演过无数角色,从花旦到刀马旦,再到彩旦和老旦,每一个角色都让她成长了一分。她还曾经给严凤英、王少舫等大师当配角,那些经历让她耳濡目染,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1980年,孙怀仁来到了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且开始尝试自编、自导、自演。这段时间里,她结识了许多同学,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一年后回到剧团,便立即投身于排练中,为观众带来了《龙女》、《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作品。这些作品如同“马兰三部曲”,其实也体现了孙怀仁作为导演的手感,以及对于每个角色的细致把握。
退休后的孙怀仁依然关注着黄梅戏的发展。她认为,要想让黄梅戏永远活下去,就必须时刻记住观众,让他们喜欢上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地方。她提倡创新,同时也强调不能忘本,不应该丢掉黄梅戲最核心的情感和故事。
在这个意义上,孟姜宁、吴亚玲等新一代表演者的出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指导老师,如同先贤们种下的树苗,一天天地茁壮成长。而那些为小梅花排练中的学生们,他们也是这一传统美学下的一部分,他们每一步,都在跟随着祖辈留下的足迹前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说,无论是作为表演者的孟姜宁还是作为导 演者的 孙 怀 仁,都已经成为了一代人。但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份初心,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以及那份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与期待。而我们,看着她们,用心去感受,就能明白为什么说,只要有像孟姜宁这样的人存在,即使是一座城市、一片山林,也能焕发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