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揭秘清代礼仪请安与跪安的不同之谜

1、请安

请安最初源自明代军礼,见诸《大明会典》。此时全国各指挥使司与卫所都普遍实行此礼,称为“屈一膝”。清代中期,该习惯在八旗以及保留的绿营中得以延续。本应兵士见上级军官需下跪,但因身着盔甲,只能屈一膝或半膝。随时间推移,即便不穿盔甲,也保持屈一膝礼,这与叩首及打恭相似,其含义是向对方问候请安。此外,在八旗家庭和部分汉族官绅家庭,晚辈对长辈、平辈中的幼者对长者、奴仆对主人的场合,都履行这个礼,因此屈一膝又被称为请安。而在衙门或公共场所,无论旗人还是汉人,不可采用请安礼,而必须使用打恭。

男子进行请安的姿势:首先保持端正站立,如同“立正”般;然后迈出左腿,同时扶持左手于左膝,右手则自然垂下;右腿稍微跪地而停留;眼神平视,不宜低头、高头或偏头;双肩保持平衡,不得弯腰或侧倾,并且左右腿间距不可过宽,以维持自然距离。不许将左腿后蹬。

女子执行请安的姿态与男子相同,只是动作幅度略小,与男子不同的是两腿间距更近,双手扶持于左膝,上方的手臂则未必垂直放下。

2、跪安

“跪安”这一朝廷内之规矩主要用于皇宫及宗室家族。皇帝日常召见非军机大臣之官员时,便采取这种形式,因为这类召见并非朝会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像正式朝会那样向皇帝叩头。

召见程序如下:首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至某日第几次。在早晨(天尚未亮)吃完饭之后(桌上摆有绿色标签),分配起召唤令。若合并举行(如与军机大臣同时),太监即退出场所。内奏事处太监副食负责引导命妇到暖阁前门,然后掀开帘幕让她们进入,太监退至殿外待命。

这位命妇进门后,将站在那里说:“臣(某人)谨慎请求陛下圣恩。”接着进行跪拜,然后起立步往前移动,对面再次施以尊敬的姿态,然后在毡垫上施呈折子。一旦折子完成,或皇帝语声轻柔地示意她离开,她便缓慢起身,再次施以尊敬,然后转身离去。如果在呈折子过程中需表达谢意,则在地点三鞠躬表示感激。如果犯错,则摘去帽饰,用顶部触碰地面一次,以此表示错误认知。此外,在清代,每当皇帝晨昏定省,以及遇到太后的场合,他都须通过窗户远观她的容颜,并从容进入其居住区域,此时也需进行跪拜入席和退出的仪式。而对于 太监们,他们若有事项要向皇帝或其他高贵人物启奏,那么他们也需如此做。在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以及奴仆对主人等众多情境,也都要求遵循这样的规矩。

进行跪拜的基本动作包括先端正站好,一脚迈出去但另一只脚完全坐在地上。这一步骤结束后,再次站起来恢复原状,这些动作必须流畅且均衡,没有慌忙亦无拖沓。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肃立、一仰、一磕、三仰、三磕九仰等详细规定,其中具体含义为:肃,是指静止片刻,而不是简单就座。

女性们如果穿戴着朝服或者吉服参加重大活动,则需要遵守更加严格的仪节,有着不同的肃立、一磕、二磕、三磕、六肃三磕九磕等规则。但如果她们只是简单展示自己的形象而非参与正式活动,那么她们仅需要按照既定的步骤来完成这些动作,即使是在很晚的时候也不例外。

总结来说,“肃”的行为和女士求雨差不多,从一个端庄稳定的姿势开始慢慢地下跌到底,然后再缓缓返回原来的位置,全程要求身体挺直,不低头,不弯腰,更不能歪斜任何一个角度,让整体给人一种优雅高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