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党锢之祸亦可称为可进可退的表白方式

东汉末年,官僚与士人强烈要求变革。他们认为宦官地位低微无德,无行于宦官任内更是丢脸;外戚掌控皇权,起用亲家也应让权。这激发了太学生与正直官吏士大夫联合起来的力量,他们反对宦官专权、朝政不良,被称为“党人”。党人不仅上层抨击宦官,还试图打击其势力。一批敢言的官员利用手中权力惩治豪强,如司隶校尉李膺,他执法不畏强豪,诛杀张让弟野王令张朔,使宦官收敛气焰。

宦官恨之入骨寻机报复。在公元166年,一场冲突爆发,由于李膺处死方士张成子被牵连,被诬陷。桓帝愤怒,将李膺等200多人逮捕。后来因陈蕃、窦武等人的阻止,桓帝释放党人,但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自此,对党人的仇恨日深。在汉灵帝时期,再次发生第二次party purge。169年,因告发侯览的山阳郡督邮张俭被侯览诬告结党,被抓的人数达百余,张俭逃亡,其余多数惨死狱中。此次事件共有六七百名党人及相关人员遭受迫害,与前一次相比,更显得残酷无情。

在恐怖气氛下,正直士人们并未退缩,有些甚至同情支持他们。这说明反对宦 官专权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众的诉求,因而深受民心所向。当黄巾大起义爆发长达20年后,最终结束了这场迫害。但是,即便释放了这些忠诚者,也无法挽救东汉王朝即将崩溃的事实,它已经病入肺腑,只能注定覆亡。而羽纹铜镜则作为那个时代慕仙道风气的一部分,在铜镜上生动展现着羽人们骑兽的情景,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