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传奇故事中的矛盾和冲突化作和平与谦逊的象征
[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他继承了舜的天命。在古籍记载中,大禹活到了百岁高龄,最终在会稽山得以安葬。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被尊为颛顼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从小随父亲鲧东迁至中原地区。在尧帝统治时期,由于中原频繁发生水灾问题,大禹父亲被封为崇伯(即中岳嵩山),并负责治理这场灾难。然而,在治水过程中,由于组织半军事化且权力过大,最终遭到了尧帝的杀害。
之后,当舜推荐大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时,大禹深知其中隐含意图。他选择了“薄衣食、卑宫室”、“声律身度”、“准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连续劳作十三年,不仅克勤克俭,而且先行士卒,以埋头苦干著称。他还将地域划分为九州,并功成不居,让民不争,对待自己采取谦卑自律和责躬罪己的态度。
不同于其父鲧建立高城墙以保卫自己引起部落离散的情况,大禹推翻了这些防御工事,用德教化人民,还分发财产毁掉兵器,使得国家更加稳定。大禅初期,大地丰饶老百姓富足,而国家储备充足。大祺领导下的整个部落各尽所能,也吸引了其他部落归附。当他在涂山举行首领大会时,有上万位首领带着珍宝进献。大祺最终因贤明被选为帝位继承人,从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