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长城历史资料与赫哲族的历史发展相辅相成
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历史渊源与民族发展历经千年。他们的先民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代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而元明清则被归类为女真。赫哲这个名字首次在康熙二年的《清实录》中被记载,并随之传承至今。
清顺治初期,即自1644年起几年的时间内,赫哲部逐渐被编入清政府的户籍系统,从而形成了族体。在官方文献中,“赫哲”作为族名,最早出现于《清圣祖实录》,其中提到康熙二年三月壬辰(公历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以宁古塔为收纳地,这里的“国”指的是女真各部,不是今天国家的概念。
过去人们曾将赫哲族称作“高尔谍”、“戈尔德”、“乌德哥”、“阿枪”及“阿其泱人”,或称之为“那笃奇斯人”与“纳特基”。在译文中,他们常被称为“果尔特人”。中国清政府刊刻的《皇清职贡图》记录了今天赫哲族三个分支——奇楞、七姓和赫哲,其中奇楞有与鄂伦春同源说和姓氏说的解释,而七姓则是指七个氏族,不是 tribe name。他们对外都自稱為「Hèzhé」。
"HEZHE"来自于 "HÈZHĒN" 的变音,又由 "黑斤""黑金""黑津""黑筋""黑哲""黑折""HEJIN" 等同音异写组成,这些名称在如《满洲源流考》、《宁古塔纪略》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东侵之后,被视为跨国民族。在我国境内居住的人数约2万余人,被称作「那乃」,而我国境内约4600人的仍旧使用「Hèzhé」这一名称。
2010年,我国共有四处聚居地:同江市街津口和八岔两个地方,以及饶河县四排和佳木斯敖其镇的一座村庄。这一跨越边界的民族,其语言、习俗、宗教礼仪以及歌舞服饰,与我国内陆渔猎民族相似。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是一个跨越两国边界的小型民族,在俄罗斯境内也有20000多名当地居民所谓 “那乃人”。尽管如此,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并且维持着共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