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习俗北方的甜蜜粽子南方的咸香粽儿
端午节习俗:北方甜粽与南方咸粽的传统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 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当出现杂 粒。其中包含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巧妙地,将这种食物作为交往礼品使用。
到了唐代,其用料改良,“白莹如玉”,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录有“大唐 粒”。宋朝时,有蜜饯粒,即果品入粒。此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尝于粒里见杨梅。”这段时间还出现了将粒堆成楼台亭阁和木车牛马制成广告说明宋代吃粒已很流行。
元明时代,从最初只用菰叶到后来的箬叶,再到芦苇叶包的粒,以及从简单的糯米到丰富多样的馅料,使得每个地区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作出独特口味和形式。
直至今日,每当五月初临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进行浸糯米、洗 粉叶、捏结 粒的活动。而且,不同的地方都有着各自特色,其中包括北京的小枣果实所做出的小枣块美味精致,而在南方,则因其独特风格而闻名遐迩,如浙江嘉兴所产的大众喜爱款式不仅色泽鲜艳,而且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不论是三角形或四边锥型、中间带有的宝塔型,或是圆棒状、小巧玲珑甚至长达两寸的小甜稀饭,都会被人们珍视并享受着不同的口感和风味。
然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食物本身,也涉及到了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在这样一个民族文化复杂而又融合性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地方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并且这些都是我们共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次重复这样的仪式,就像是一次对过去历史回忆的情感表达,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心灵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