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明朝血脉图秘录唐僧头盖骨揭开大报恩寺地宫宝藏之谜

在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金陵大报恩寺。传说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了纪念其生母,在1412年至1431年间兴建。这座庙宇不仅拥有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琉璃宝塔,更有着数代王朝的见证和深远影响。

然而,大报恩寺并非没有经历过多次劫难。嘉靖四十五年遭雷火袭击,万历二十八年塔心木腐朽,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有拨款修缮记载。而最后一次是清嘉庆七年的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订后,大报恩寺也开始走向覆灭之路。英军疯狂地剥取塔身的琉璃瓷砖,并盗取了大量供奉的金佛。虽然英方作出了一点赔偿,但连他们自己都承认“这笔钱远远低于实际损害的价值”。1865年,江宁机器制造总局在遗址附近建造厂房,使得原来的宝物逐渐流失。

1958年,南京出土了五彩琉璃构件,这些构件不但多为宝塔部件,而且龙纹、佛教图样兼而有之,有些上面还编号并注明层数。在数十年的考古工作中,一部分构件被复原成一件琉璃拱门,现在存于南博。而据汪永平教授参与复原时所述,这些就是大报恩寺塔的五彩琉璃构件。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毁于1856年的太平天国内部斗争——天京之变。但无论如何,大报恩寺本来就位于城外,当它被炸毁之后,只留下一些当年的遗物。

1958年的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報恩寺的地宮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一只铁函,這只鐵函不僅體積巨大且包裹嚴密,而且在地宮中還發現了石碑,上刻有“金陵長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記”,一下把這個地宮提前了四百多年成為宋代文物,而石碑上還記載:函內藏有“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十顆”、“諸聖舍利”、“金棺銀椁”、“七寶阿育王塔”。

这只铁函在转移至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地库后,也于8月6日揭开了它的面纱。当华国荣轻轻提起铁函里的丝织物的一角,可清楚地看见包裹中的一个塔状物的塔心部分,看上去还很新,在灯光下发出蓝光,“很显然,这是一座鎏金七宝塔,tower shape with a height and volume that cannot be determined, requiring drawing,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the plan and ele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