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刘基最终是如何死去的与朱元璋的命运有何关联在中国历史伟人排名中他的遗物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自古文人其生平平,稳稳游离于文艺与政界之间,其实不多。可能因文人一方面须处理那些“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之事,一方面亦需留存精力以应对官场纷扰,因此往往在文艺领域更有所兴趣,更能展现才华,这便导致在仕途上,与历代官员眼中的趋利避害老油子们相比,两者力量差距显著。因此,不少文人都曾遭遇贬谪,如苏东坡,便被贬至湖北黄州。

黄州本为长江边际的穷苦小镇,在汉口下方约六十里地。在乌台诗案后,他直接遭受了百零三天的狱牢之苦,而死对头竟欲置他于死地。幸运的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颁布了一项国策,即不杀士大夫,因此苏东坡得以逃脱死亡。

到了明朝,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宋濂乃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的地位可谓非凡,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足见其才华非凡。此外,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尤其是在散文领域,他的造诣深不可测,可谓真的一代宗师。他文章中的特点包括醇深典正、浑穆雍容等,使他的作品既含蓄又雄浑,有着阴柔和阳刚之美。

宋濂家族中也孕育出众多才俊,比如次子宋璲,是明代的大书法家,对书法有着极高的热情,即使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主要学习的是梁代《草堂法师墓篆》及吴《皇象三段石刻》,且很多笔法皆非教材所传,而是自己悟出的境界。他的孙子也有显赫成就,如宋慎,当时也是朝廷高官,与爷爷叔叔同在内廷任职,此景致让许多人羡慕不已,《明史》甚至赞道:“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

然而,这个显赫家族后来的命运却突然逆转,他们三个原本都要遭灭门之祸,但最终只有他们被牵涉进胡惟庸案而遭厄运。当时胡惟庸作为宰相,被朱元璋杀九族,并连累了3万余人。但最终,只有孙子惹祸,而其他亲属则安然无恙。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的宋濂已经年迈70岁,在古人的寿命计算中已接近暮年。而他作为开国重臣,其影响力巨大,所以论辈分论影响或论罪本身,都并不该被处决。

尽管如此,朱元璋仍想将他除掉,但最后还是因为马皇后的劝说,以及她过去救过多位大人物的事迹,最终没有将宋濂处决。这份恩赐反映出马皇后的权威以及她对朱元璋的心理影响,她曾救过郭景祥、李文忠、沈万三等重量级人物,所以她的话语对于朱元璋而言拥有特殊意义。不过这也显示出一个君主即使心狠手辣,也不能完全摆脱个人关系和感情因素的干预。在这样复杂的情形下,一个人是否能够活下去,还真是看风向走路的人物间难免会感叹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