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容晓晓探索黄梅戏精髓桂遇秋深度解读古韵情怀
自1950年8月踏入工作生涯,桂遇秋先生一直致力于黄梅戏艺术与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在这漫长而精彩的旅程中,他发表了大量关于黄梅戏史论、民间文学、地方风物和党史人物等方面的论文、传记及散文,总计约三百余万字。1963年,他创作并改编了一系列小戏和唱词,这些作品后来被出版为四册。
随后,中国戏剧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以及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相继出版了他主编或撰写的多部著作,其中包括《黄梅采茶戏志》、《邓雅声烈士及其遗著》以及《五祖寺》的撰写。他还主编了《黄梅县志》的上部部分,并参与组编了《黄梅戏史料专辑》,收录在《湖北文史资料》第49辑中。此外,由他改编的小戏《陈姑追舟》也被收入到《湖北曲艺音乐集成》。
桂遇秋先生在研究黄梅戲历史渊源时,以其独到的视角探讨了民间文学与黃梅戲之间的关系,以及舞蹈和杂技如何融入黃梅戲中的运用。他还分析了启蒙读物在黃梅戲中的应用,以及体育元素如何增强劇情紧张感。这些文章从1987年起,在《黃梅戲藝術》雜誌連載,是對這個傳統藝術進行深度解讀的一次重要尝试。
除了理论研究之外,桂遇秋先生還投身於實際工作中。他創作並改編了一部名為《血掌冤》的傳統大本戲,這部作品在鄂皖赣地區共演出300餘場,被認為是影響力極大的一部黃梅戲經典之一。
50年的時間里,桂遇秋先生不懈地尋找、收集與整理古老劇目305本,其中包含20多個稀世孤本,上萬字。1990至1999年間,他對236本進行整理與校勘,並獲得安徽省新聞出版局批准後發布,《黃梅戲傳統劇目匯編》(15集)因此問世,它結束了一段無印刷版本歷史,用以反映該地區傳統劇目的基本狀況,其價值重大。他的貢獻得到了國家文化廳等機構的肯定,並獲頒嘉獎證書。此外,他還被列入各種國際名人錄,因其對中國現代藝術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而受到廣泛稱道。